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打工仔”,什么叫做“农民工”。
1、“打工仔”的含义:指受雇为私营企业主工作而获得劳动报酬的年轻男性打工者。“打工仔”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的,最早是由“农民工”这一称谓演变出来的新名词。也即指在城市打工的男子。其特点:一是年纪轻、文化低、重体力、低工资;二是远离家乡;三是工作不稳定;四是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现在习惯泛指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
2、“农民工”的含义:指户口在农村,长期进入城市务工,或在当地及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劳动者。实际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3、这两种称谓的形成条件:要说从什么时候把“工人叔叔”称之为“打工仔”,把“农民伯伯”称之为“农民工”,这个具体时间还真的难以考证。其实,从职场中和现实生活中来看,“工人叔叔”、“农民伯伯”,是过去人们对工人和农民阶层的尊称和统称。而“打工仔”、“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在城市里的公司、企业中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慢慢形成的习惯性称谓。这两种称呼的变化,其实并没有不尊重和贬义的含义,只能说这样称呼更准确、更符合实际一些而已。
说起什么时候“工人叔叔”变成“打工仔”,“农民伯伯”变成“农民工”。这还得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时说起。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正式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更加稳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进行了工资、劳动保险制度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了双向流动和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打破了“铁饭碗”,更好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制度。由于国家废除了分配工作的制度,企业的从业人员比过去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企业因故辞退员工、员工因故主动跳槽,这在职场上成为很正常的现象。慢慢的,“工人”就多了一个“打工仔”的习惯性叫法。
实行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常态,这也是农民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深受农民的欢迎。因为,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很多富余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与纯粹种地务农相比,又大幅度地增加了经济收入。时间一长,进城务工的农民,慢慢的就习惯性地称之为“农民工”了。
“打工仔”也好,“农民工”也好,只不过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称呼而已。他们无论是在农业生产中,还是城市建设中,或是工业发展中,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也是十分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