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首先,观众基础难以建立,市场机制基本没有。不像欧美国家有独立的院线,固定的观众群,完善的电影市场机制。其次,叫好不叫座是文艺片的命运,不管口碑有多好,依然不能形成现象级大片。最后,温饱才能拍电影,票房凄凉的文艺片导演纵然不妥协,也却拿不出继续坚守的资本。
《百鸟朝凤》以唢呐写人,以人写社会,将唢呐、人与社会的命运有机勾兑在一起,以小博大,以点带面,切片式呈现出社会发展对人的命运的冲突,对唢呐文化的冲突。也因此,影片构建了几组非常精彩的矛盾冲突,也正是通过这几组矛盾冲突的立体呈现,让观众切实体验到了唢呐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紧迫性与现实性。
重要的是《百鸟朝凤》还在,从民族文化深处生长出的电影还在。正宗的中国艺术电影,只要能在正面对抗中坚持发声,就算细若游丝也说明希望尚存。这也许就是《百鸟朝凤》的使命。回顾以往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凡有些许成就的传统文艺片也都是:沾了大导演、大牌明星参演的光;带有文艺性质的剧情片,例如《亲爱的》《归来》;改编知名IP。但这些都很小众,大部分文艺片仍然市场经济有限。《百鸟朝凤》也远没有达到神作的级别,甚至客观点说,豆瓣电影上的8.3分我觉得给得太高了。
一部用比较学院派的手法拍摄的故事片,讲述了时代碰撞下个人的困惑和选择,怎么就艺术了呢,拍摄手法不先锋,情感表达也不个人,我们从小看的就是这样讲故事,讲一个有人情味的好故事的电影,那时候咋没人说这是艺术电影呢。不错,《百鸟朝凤》确实是不跟潮流,没有迎合主流观众,票房惨淡,这都是艺术片的表象,但哪能就这么认定它是部只给小部分人看的艺术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