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自有资源生产能力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资源需求,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严峻挑战。任何国家要取得本国更大的经济发展成果,除了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外,还要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抓住各种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资源竞争,并建设一批可靠的境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争取更合理地利用更多的境外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一、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现状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但是,受矿产资源自然禀赋制约与“压缩式”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推动,我国一些重要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宗矿产(例如石油、富铁矿等),已不仅是国内资源供应明显不足,而且供需缺口持续扩张,致使资源供应短缺与对外依赖问题非常突出。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都超出了50%。目前,为了提高石油、铁、铜等重要短缺矿产的供应保障能力,本着坚持补缺、补紧与补劣的原则,我国利用境外资源的主要方式仍是现货贸易;对外投资份额矿所占比例很小,基本上属于补充方式。
1.现货贸易比例过大
通过现货进口贸易手段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是一种传统的方式。目前,我国约70%的石油、80%的铁矿及铜矿、90%以上的铅锌矿及钾盐等大宗境外资源产品,是以现货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个别矿产品的进口规模甚至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50%。短缺矿产品的大量进口,使得我国2012年矿产品进口总额高达660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4%。
2.权益矿所占比例偏低
除了现货贸易方式外,买断或控股国外矿山、境外独资或合资勘查开发也是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的常用方式,但是,我国通过这些对外投资方式所获得的权益矿比例很小。我国石油对外投资做得比较好,但是2011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通过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权益油产量也分别只有5170万吨及2000万吨;加上中海油的权益油,我国2011年境外石油权益份额产品占进口量的比例也只在30%左右。铁矿、铜矿次之,估计权益份额产品占进口量的比例也不会超过20%;其他矿产的权益份额产品估计也不会超过10%。
二、进口贸易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宗矿产利用境外资源规模庞大,而且当前境外投资开发相对滞后,使得份额矿产品对现货进口贸易的替代性有限。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现货进口贸易都是我国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的主要途径。现货贸易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我国是一个矿产品需求大国,尤其对原油、铁矿及铜矿等大宗矿产品,在缺乏贸易定价话语权的背景下,大量进口往往会对国际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支撑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走高,结果对类似我国的进口大国是极为不利的。
1.进口贸易中的问题
发达国家虽然也有现货进口贸易,但是其在现货市场上拥有贸易定价话语权,并且在实践中倾向于境外投资,能够通过权益矿分享高价所带来的各种矿业收益,因而,高价对发达国家及资源大国往往是利好的表现。与此对应,我国缺乏大宗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使得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表现出“量价齐升”的特征,资源经济安全受到严峻挑战。例如铁矿砂,仅因其涨价,我国于2010年就为此多支付了近300亿美元,资源经济代价非常大。大宗矿产品缺乏贸易定价话语权是我国现货进口贸易中的最大问题。
2.进口贸易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目前,人们对贸易定价话语权的解释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定价话语权往往指的是某地或者某个机构在某种商品上的定价能左右或者严重影响国际上对该商品定价的能力。多年来,我国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定价,使得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过大。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主体与客体实力失衡。虽然我国在历年的价格谈判中都在积极努力,但是始终没有取得相应的贸易定价话语权,多年来,我国一直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价格。其问题的核心是,伴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张,全球资源争夺不断加剧,矿山企业间兼并、收购和经营范围的拓宽已成为一股潮流,并形成了跨国生产经营的格局,出现了一批生产经营性跨国矿业公司,对全球资源控制程度显著提高,使得国际矿业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跨国矿业公司主宰矿产品市场,处于定价谈判的主导地位。以铁矿为例,该市场处于高度的寡头垄断状态,随着三大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比不断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还在不断提升。与国际矿业垄断地位相对应,我国矿产品消费分散特征比较明显,虽然在价格谈判中也组成了各类“谈判集团”,但是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太弱,而且这些“谈判集团”的成员必定不全是真正进口的执行者,实践中缺乏“高铁”项目那种高度集中的一致对外的市场执行能力,使得谈判“主人翁”精神从一开始就受到“折扣”影响,因而在价格谈判中被击破也属正常现象。因此,市场主体与客体实力的失衡是影响大宗矿产品现货进口贸易定价权的一个症结。
(2)资源竞争中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基础资源储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基础资源产品。这样,我国必然会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进行资源争夺,这种资源争夺不仅表现在与发达工业国之间,也表现在与新兴工业国之间。从另一方面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开始担心我国的高速发展,想通过某些手段来抑制我国的发展,从国际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可见一斑。2004年以来,全球原油和铁矿石等大宗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我国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与资源供需因素变动有关,但是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也不能仅从单纯的市场供求关系上考虑,而不考虑国际政治经济因素。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等资源从来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考虑因素,并且与国际金融资本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导致资源价格强劲上行,并抬高经济发展的成本,说明政治经济的角逐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3)定价机制的原因。国际大宗矿产品的定价,一直都是在经济纠纷与斗争中推进,但是供应垄断方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导地位。以铁矿石为例,自2010年开始,在世界铁矿石三大主要供应商的强势推行下,维系多年的全球铁矿石谈判机制宣布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现货市场为基准的指数化定价机制。按照国际三大矿商的定价公式,每一季度的铁矿石价格将按照上一季度市场的现货指数均价来确定;消费方基本没什么话语权。因此,现在的大宗矿产品国际化定价机制,基本被国外垄断势力所绑架,我国在定价平台及交易市场上一直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买啥啥涨,卖啥啥跌”的现象频现。此外,采购中的无序竞争及管理体制中的部分弊病也是削弱我国大宗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的客观因素之一,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大宗短缺矿产品现货进口贸易缺乏定价话语权及进口实践中表现出进口“量价齐升”等的现象,对外进口贸易工作的核心是要围绕提升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及努力降低进口贸易资源的经济成本等方面展开,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培育中国式“矿业航母”
针对国际矿业垄断的新特点,必须及时通过矿业并购培育中国式“矿业航母”去同国际矿业寡头对话,这才是提升我国大宗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实力的新归宿。所以,提升我国大宗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首先必须解决我国矿业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而不是过于强调怎么组织谈判团队的问题。只有组建了中国式的“矿业航母”,并在国际矿业市场中享有盛誉,我国巨大的矿产品需求市场才能成为“上帝”,如此方能推进进口贸易资源经济成本最小化,并减缓对下游产业发展的冲击影响。当然,进口贸易来源多元化及进口贸易方式多元化等传统的操作策略,在部分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的非关键矿种上,或许还有它的适用空间,但是对于石油、铁、铜等大宗矿产,因市场已经被矿业垄断集团垄断,使得传统的贸易操作策略基本行不通。
2.加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国内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既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内因,也是提高矿产品国际贸易定价话语权的重要筹码,更是打破国际矿业垄断的杀手锏。当前,提高国内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调整地质工作结构,强化地质勘探,及时促进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级别升级,进而直接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服务;②加强重要矿产大型资源基地与接替基地建设,稳定资源供应重心;③加快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革新,通过技术进步盘活一批低品位及难选冶资源;④加强重要矿产资源运输通道建设,确保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矿产资源向中东部地区的安全运输。通过系列的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大宗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的能力。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加强贸易资质管理及进一步规范贸易秩序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大宗短缺矿产品进口,政府一方面要打击以牟利为目的的投机性贸易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与资源供应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转移资源领域利益反差之间的矛盾与政治隔阂,为矿企间的全面合作搭建平台。加强市场监测,在矿产品价格高企的时候,有条件地实施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潜能,努力降低下游产业发展的资源经济成本。
(执笔:陈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