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骨文:动词
“以”在《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出现946次,90%单独用作谓语。
例:
1、率领:鬯以众伐召方。(“以众”与后面的动词构成联动结构)
2、贡纳、进献:①辛未卜,永贞:追以牛。②甲辰贞:射以羌一于父丁……
3、向……进献:丙辰贞:其告高祖苯以祖辛。(“以”字带宾语,可用在别的动词之前或之后,若用在别的动词之后,易视作介词。例:王其田,以万,弗悔,吉。)
二、金文:“以”少用作谓语,渐虚化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以”出现64次,其中动词19次,介词31次,连词3次
例:
1、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师。(“以……”可理解为“带领……”,也可理解为“使用……”,已有虚化倾向。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原因。)
2、虢仲以王南征。(宾语无法带领事物,故“以”自然虚化,“以王”是南征的依据,是介宾结构作状语。)
3、汝以我车宕伐猃狁于高陵。(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
4、余献妇氏以壶。(引进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行为的方式。)
5、王四月,郸孝子台(以)庚寅之日命铸饲鼎鬲。(引进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
6、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是以”是宾语前置,后行成固定结构。)
三、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很少用作动词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所附《论语词典》统计,“以”单用152次,其中用作动词10次,介词96次,连词41次,其他5次;“何以”8次,“足以”3次,“所以”3次,“是以”3次。大体如是。
例:
1、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用、使用”此类抽象义)
2、“以+宾”可在谓语动词前,也可在其后: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儒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论语》中,前置31次,后置26次)
3、介词“以”的宾语常出现在其之前,同时常省略宾语: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义”可移至“以”后)②舜亦以命禹。(“以”后需补“之”字)
※《论语》中介词“以”的语法作用,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四项:
1、引进行动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手段、前提等即广义的工具。整个介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凭藉。
*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原因也是一种凭藉,它也是表示动作凭藉的引申。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引进动作进行或发生的时间,《论语》中并无典型例证。
*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以”字的连用结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可以”,足以”“无以”“以为”都是涉及省不省宾语的结构
例: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不学诗,无以言。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第二类是,“何以”“所以”“是以”都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例:
1、吾何以观之哉?(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表示动作的凭藉)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用作因果句的连接成分)
※《孟子》中“以”出现614次,用作介词460次左右,连词66次,勉强作动词不过20次,程度副词4次,用作构词语素62次。
与《论语》相比,第一点是,连用结构凝固得更紧“可以”“以为”
例:
1、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2、之则以为爱无差等。
第二点是,“以”带谓词性宾语的比率也有提高
例: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2、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同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以”的语法作用变化有二:
一是,经常用作连词,连接表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
二是,介词“以”同许多别的词组成固定结构用作修饰成分或连接成分,并且有的已经开始凝固成词,“以”进一步虚化成构词语素,如“可以”“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