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其名号来自梵文“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Avalokitesvara)”菩萨的意译。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译为观自在菩萨,玄奘法师认为阿缚卢枳多是“观”的意思,伊湿伐罗是“自在”之意,所以他有此主张。
但观自在之名远没有观世音之名流行。甚至对佛教了解不多的人而言,观自在和观世音是指同一尊菩萨也未必了解。除此之外,观世音还翻译为光世音、观世自在、观音等名称。在这佛教经典中属于异译词,是佛教翻译未形成定制之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除了观世音之外,“观音”作为菩萨的名称,似乎更被人们所熟知。传统的说法是唐朝时期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将观世音简称为观音。但这一说法最近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所列举的证据是唐朝之前的很多佛经版本,上面就有“观世音”和“观音”并存的现象。这类学者认为,观音是观世音的省略写法,是为了佛偈(押韵的文字)的工整对仗所采用的简称,和李世民无关。
如果按照留学印度,精通梵文的大翻译家玄奘法师的主张,“观自在”最符合“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的文字含义,那么“观世音”这个名称的翻译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另一位佛经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给出过解释。鸠摩罗什认为:世人有危难,称菩萨名号,菩萨观其音声,既得解脱。是故名观世音,亦作观世念。这就超越了菩萨梵文名称的字面含义,而是从菩萨的法门和菩萨所发大愿心(悲愿)角度给出的解析。
这一说法多为后人采用,成为菩萨名称由来的依据。在《法华义记·观世音品》中记载:
观世间音声,而度脱之也,娑婆世界多以音声为佛事,是故从观世音受名也。
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之名源自世人有难,只要诚心称念菩萨的名号,菩萨“听闻世人之音声”,随即前来解救。这也符合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三大菩萨中代表“大悲”力量汇集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