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学生通过朗读接受理、义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
3.朗读文言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I
(目前。文言文教学走进重“析”轻“读”的误区,所谓重“析”轻“读”,是指偏重对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讲解,轻视对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读、诵读、精读、品读等。毋庸置疑,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读懂,读都读不懂,文中的理、义怎么理解?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经之路。)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反复朗读课文,让自己的朗读不但字音、停顿准确无误,而且有一定的感染力。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型:朗读课。
文言文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学生通过“听读、学读”,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通过“析读、品读”,对文章进行文意、文情的分析;通过“悟读、演读”,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介绍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故事的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三国时代;孙权是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文样的小事、私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去读课文《孙权劝学》。
(介绍文学常识、故事的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但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化、历史常识,为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而且引出了“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就会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解读这篇文章,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二、听读、学读
教师范读课文,字音、停顿准确且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字音、划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同学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加以指正。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可再范读;学生分组试读,互相指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三、析读、品读
1.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口译课文,疑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小组里,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疑点和难点,讨论解决,把有争议的记下来;教师集中解决每组有争议的疑点和难点;学生分组译说课文,互相指正。 ‘ ’
2·本文注重以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反复朗读课文,试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讨论要点:
孙权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又不失君主的身份。鲁肃惊叹吕蒙长进神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
3.体会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朗读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三位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注意加点字所表示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自译、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点,为下文的析读作准备,析读又为品读作准备,品读是重点,又是难点。朗读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三位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这一点较难掌握。教师要作具体的指导和范读。)四、悟读、演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
(讨论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讨论方向:读书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人才对于国家又至关重要,孙权劝吕蒙学习虽然是小事、私事,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安危。孙权劝学这件事,对后世的君主有着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