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个词是戏曲行里的敬称了,一个80后背尊称为“老板”,这里面的故事是有意思的,听完她的故事,不敢说你会爱上京剧,但你可能会因为爱这个人而走进戏院。她红遍大江南北,被尊称为“瑜老板”,拥有上千人的粉丝群“瑜门”;
引点:《跨界歌王第二季》不少人都对三位评委中的“瑜老板”印象深刻。“瑜老板”王佩瑜穿着一身灰布长衫,留着板寸头,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令人一眼望去雌雄莫辩。
其实是当今坤生第一人,京剧界有名的女老生。女儿身、禁欲风、娃娃脸、大背头,她绝对是京剧老生界的一股清流。
京剧界向来有“乾旦坤生”的说法,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全都是男孩子,自然演老生的就有女孩子!上个世纪初出生的孟小冬就是一个唱老生的名角,被誉为“冬皇”,她最后嫁给了传奇人物杜月笙。
而“瑜老板”王佩瑜就是本世纪另外一个唱老生的名角,因为和孟小冬都是余派(余叔岩)传人,又都是女生,吐字发音、用气行腔都有独到心得,嗓音能高能宽,清醇味厚。佩瑜扮相俊秀,气质儒雅,书卷气浓厚,眉目之间流露出同龄人少有的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气派。所以,王佩瑜又被称为孟小冬第二,而且还被称为“小冬皇”。
王佩瑜迷恋余叔岩,迷恋女老生孟小冬,迷恋那种儒雅、书卷气,古代士大夫的形象,再换上利落、 时尚 的装扮,坚定地走自己喜欢的中性路线。觉得如果能扮成那个样子实在太好看了。而唱老生,“真的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内外合一的途径”。
王佩瑜 ,1978年3月4日生于苏州, 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环。
即便是京剧黄金时代的大角儿,也少有人如她这样得志。且不言早早做了童星,也不提从京剧圈里红到圈外,就是对她丝毫不关紧要的仕途,25岁她也成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
苏州灵秀之地成长,幼年即得到王梦云、梅葆玖、范石人、刘增复等梨园名宿的爱护,16岁时被谭元寿称为“小孟小冬”,***演《失空斩》,20岁便囊括京剧界所有比赛金奖。成年后迅速被无数年轻人作为“京剧新生代偶像”疯狂崇拜。
在电影《梅兰芳》中,梅葆玖和王佩瑜分别为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选段,在银幕上再现“梅孟之好”。
在纪念梅兰芳京剧团重建15周年举办的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中,她又受邀和梅葆玖等***同主演《四郎探母》,再续“女生男旦”的梨园传奇。
她最欣赏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那种戏人不分的状态在别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对她来说却能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美。就是这样一个王佩瑜,传统京剧的另类偶像,具有年少气盛的真情怀。
在朋友眼中,虽然演的是老生,但生活中的她走的是 时尚 偶像派风格,摄影、瑜伽、高尔夫、茶道、香道她都很精通。行事风格也很中性化,讲究行动力,言出必行,有什么事习惯自己扛,“我渴望戏人合一,但我可以跳出来”,王佩瑜强调。
作为一个新生代京剧演员,她敢于素面朝天、去掉不必要的形式和“噱头”登台;对自己的功夫充满自信,一人从容面对观众;尝试将传统艺术变得 时尚 ,以丰富的形式传播京剧,吸引青年观众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这需要勇气,需要实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她的身上不见丝毫恃宠而骄、恃才傲物的习气,反而人淡如菊、岳峙渊渟,她把自己活出了与国粹融为一体的仙风道骨。王佩瑜,当之无愧“京剧界的 时尚 偶像”。
不一样的“瑜老板” 京剧式朗读爆红
在王佩瑜登上《朗读者》之前,大概没人想到将朗读和京剧结合在一起。但在上一期《朗读者》播出后,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读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起来,观众和网友们为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朗读形式而喝彩,直言古诗词用京剧韵白朗读起来特别带感。
走红是把双刃剑:新式推广也曾遭受前辈质疑
对王佩瑜来说,在综艺节目上的走红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提高知名度对于推广京剧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为此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让想要坚持传统艺术和京剧演员属性的王佩瑜不禁感叹“希望自己不要太红”。
国粹名角儿“瑜老板”:一个女孩,也能帅得风华绝代
一袭长袍,红扣黑底,一头短发,干净利落,戴着金丝眼镜,眼神却清亮透澈。
他似是画中人,气质卓然,风华绝代。借用顾城一句诗:“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国粹,是祖先创造的智慧,是留存的文明,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之所以为大国、中国之所以为强国的原因。我们不能丢了根。传承,需要有人来完成,传播,需要更多人成全。她笑称自己是个“有老灵魂的巨婴”。我想,或许正因为保持婴儿般的天真烂漫、热情执着,她才能让国粹艺术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风华绝代,有时不在艺,在心。
参加《奇葩大会》就是为了传播京剧。从节目上场到下场,王佩瑜仅用了11分钟,便将京剧带到了观众面前,赢得了全场所有人对京剧的尊重。
她常常说自己是“最 娱乐 化的京剧演员”,除了唱戏这个本业之外,她还做了很多别的事:办讲座、创立个人品牌、成立社团、去大学做活动、甚至做直播,放眼望去,京剧名角中除了她,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她承认,自己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传播京剧。她认为,京剧现在最大的考验就是“传承”:看戏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封闭,看戏的和不看戏的群体之间,沟壑越来越宽。她一直在努力去填平这道沟壑。
关于京剧“老板”
旧时代的梨园界“老板”分为:“后台老板”跟“前台老板”。“后台老板”即“戏园子老板”,“前台老板”即“戏班子老板”。
戏班的“角”往往同时是班主(老板),凡常年性戏班,衣箱道具多为班主私有,其他演职员跟班演出属于“傍角儿”,戏班班主(“角”)负责跟“戏园子老板”分账,一般按二八或三七成分账,最高的是一九成,最低的是四六成。
戏班班主(“角”)拿到分账分成后,留下大部分份额其余再分给其他演职员,所以旧时代把“角”称为“老板”,后来即便“角”不是班主,也约定俗成尊称为“老板”。
在古代从事表演艺术的人地位非常低,是“下九行”中的最后一名,但是由于名角的偶像效应与戏班班主的商业性质,人们逐渐开始把一些名角成为“某老板”来表示尊敬,因为从商的人地位要高于作艺,让当事人听着舒服,所以这种叫法就慢慢传开了。
其实古代人称说书的人为“说书先生”也是一样的道理,说书本属于作艺,但因为其往往有很高的文化底蕴,所以称其为“说书先生”。
旧时代梨园有好几种“老板”,包括:后台老板、前台老板(戏班老板)、角儿老板,题主所指应该就是“角儿老板”。
旧时代角儿调班儿唱戏很普遍,观众看戏也是看角儿,龙套、配戏的都叫傍角儿,花大钱看戏叫捧角儿,包括整个团队的钱怎么分配,演出怎么运营都是角儿说了算,所以本身也有“一把手老板”的成分在内。慢慢的“老板”成了对戏曲演员的尊称,凡是能被称作老板的,都是大腕级的人物。
比如,旦行立派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因为其不得了的唱功和事业上的辉煌,所以被同时代的圈儿中人和无数后辈亲切的尊称——“梅老板”。
京剧荀派开创者荀慧生,有“无旦不荀”的美誉。他塑造的角色更加大众化、生活化,并且娇雅妩媚、风格各异。因其艺名——白牡丹,所以被圈中人称为白老板。
马连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之一,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直到现在马派老生也占据老生流派中的多数。
以前戏班子里,谁是大角,就靠谁吃饭,水牌子上写都写大角的名字,只有大角唱,才有人买票,所以一个戏班子里人都得看大角卖票吃饭,久而久之,这样的大角不仅是台柱子,也是戏班子的生活保障,就像老板管员工吃住一样,因此,后来管大角都叫“老板”,这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实力的显示。
答,为什么把唱戏的主角称作“老板”?
这个问题郭德纲曾经在自己的响声里回答过,
在清朝,戏曲是民众当中最主要的 娱乐 形式,
一个戏曲团队,有很多相关工作人员组成,
不光是演员,还有伴奏的助演,还有负责排曲目的人,还有负责化妆的助手,还有管理道具的人员,还有其他不是主角的演员,俗称“龙套”的人员等等,
一个大的戏班,多则有几百人的团队,
少,也有几十人的团队组成。
这些人的团队,都要指望着主角的发挥来赚取收入,
一个戏班当中,所有工作人员,最核心的,就是主演,
一群人都指望着一个核心演员的架构格局,
导致主演就像其他生意中的老板的身份一样,
他的个人能力,关系到很多人的收入来源,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说法,
管唱戏的主角称呼为“老板”。
即是对这名主角的舞台艺术的尊重,
又体现出这名主角与其他普通演员不同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