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倭奴的倭奴大意

倭奴的倭奴大意

《大汉和辞典》里“倭奴”项目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称呼”。比如,《魏书》卷2的“道武帝本记”中记载后燕的鲁阳王的名字就是“倭奴”。同样的内容在《资治通鉴》108卷《晋纪》中也有。所以“倭”未必就是恶意的词。而且当时的日本人也接受了这样的称呼,并且开始使用。朝鲜半岛也同样以此称呼日本或日本人。小学馆出版的《国语大辞典》中明确记载:倭,从前中国和朝鲜对日本的称呼,或者是日本的自称。

但是,中国的史书也的确记载了日本人不喜欢“倭”而改成“日本”的事情。《新唐书》220卷《日本国传》中记载:咸亨元年,日本派遣使者,祝贺平定高丽。使者说,学习中国文字后,不喜欢倭的名字,改名为日本,因为国家靠近日出的地方。这应该如何理解呢?以下考证日本改名的经过和国号的成立。

尽管例如“倭国”,“倭人”等词汇已普遍受日本人所认可使用,但倭奴还是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贱称。 使用“倭”为国名的例子,在据说是战国秦汉期间的《山海经》里就有。卷12的《海内北经》里,盖国在钜燕之南,倭国之北。倭国,属于燕国。当然,这个“倭国”是不是日本的位置,尚有疑问。在后汉王允的《论衡》的“异虚”“儒增”“恢国”里,还有西周成王时期,倭人进贡畅草的记载。将这些和史书中的记载联系起来,可以说用“倭”来表现日本及其住民的做法,最迟也是在秦汉时期吧。

不过,虽然“倭”只是从发音而来,并无特殊含义,隋唐之后,日本接受了汉文化,而且本身是崇拜太阳的传统,开始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这大概是主要原因吧。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说法。同样的《新唐书》《日本国传》中记载:日本是一个小国,被倭国合并,且沿用了国名。由此看来,是日本列岛的内部争斗导致日本的改名。这个时期应该是前述《新唐书》《日本国传》中记载的咸亨元年(670年)。也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倭国在武则天皇后时改名日本”相符合。自然,这只是证明了倭国的改名得到了大唐的承认。真正改名的时期应该最迟是隋炀帝时期吧,因为那时给隋炀帝的日本国书里有“日出之国的天子”的句子。

但是,从日本国号成立的过程中再进行考证,可能可以得出如下的推论:即最初给出日本国号的并不是日本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地球上无论哪里看太阳都是从东面升起,在日本也是如此。但是,从中国方面看,日本是在日出的东方。那么,中国人问当时来华的日本人哪里来,日本人会指向东方。听到这个回答,中国人会想到日出的地方,而日本人因此也领悟到自己就是来自太阳之本。看上去好像是笔者的极端论,但并不是简单的推测而已。“日出之地”是中国方面的观察,而从西方看来,中国也是“日出之地”。《北史》卷97《西域传》里有“祈愿日出之地的汉中的天子”的文字,是西方波斯人说的中国。再举旁证:古代美索不达尼亚文明中的Orient地名在拉丁语中就是“日出之地”,这是从意大利半岛看到的景象。欧洲(Europe)由来于希腊语黑暗(Erebus)的称呼。因为这是在希腊的西方,即日落处。这样的看法,唐诗中也有。刘长卿的“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中有: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全唐诗卷150)齐己的“送僧归日本”中有:日东来向日西游,一钵闲寻遍九州。(全唐诗卷847)另一方面,日本的《万叶集》卷19也有古代日本的歌人称西方的中国为“日落之地”的描写。就此问题,日本史学者所功写道:有关日本国号的成立,与其说是日本列岛内部产生的想法,不如说是基于日本西面朝鲜或者中国的想法来得自然。这和笔者的想法并不是偶然的一致吧。

如前述《新唐书》中记载,将“倭”改名为“日本”,是因为不喜欢这个“倭”字。但是,即使改称日本后,日本人也并不是讨厌“倭”的旧称。唐宋之后直至近代,日本的大量书籍和物名还是在使用“倭”字,就是对此的证明。比如,织物和文字的倭字,作为书名的《倭玉篇》《倭名类聚抄》。《本朝文萃》中的“倭唐”“倭皇”“倭才”等,屡见不鲜。就这点而言,东亚古代史学者李成市说:8世纪之后,即使开始对外使用“日本”的国号,国书上冠名“日本”,奈良的平安时代的贵族们也并没有很关心这点。圣武天皇在他的宣命书里也没有写“日本国”,而是“倭国”。 倭字,在历史上被长期指代日本,从最开始的后汉书到之后的唐书都是如此。“倭”一字可能来源于音译;也有人因为“倭”字形近“矮”而认为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人身高矮小,但从唐书和明史对日本及日本遣唐使的描述来看并非如此。

从元朝后期到明,中国东南沿海发生倭寇入侵的骚乱。这是中国人给“倭”带来了贬义的意味的根本原因。倭寇作为武装的海盗集团,最初是从贸易上的纠纷发展起来的。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了。《宋史》卷491《日本传》中有“倭船的火儿滕太明打死郑作”的记载。此后这个杀人犯滕太明被遣送回日本。可能是这类事件发生的太多了吧,宋朝曾有禁止进入倭船领域的命令。到了元朝后期,《元史》中记载“至正18年以来,倭人屡犯临海的郡县”。 但是,正史中将“倭”和“寇”一起使用,是从《明史》开始的。《明史》的“倭寇”中的“寇”字,其实是动词,表示“侵犯”。《明史》中大约有60处用到这个词。大半是像如下的记载:“倭,寇山东临海郡县”(洪武纪卷2),“倭,寇雷州”(洪武纪卷3),“倭,寇福州”(成祖纪卷 6),“倭,寇浙江”(世宗纪卷18),“倭,寇上海”(汤和传卷126),“倭,寇嘉兴”(胡宗宪传205)。照现代的翻译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这里“日本”本身并无恶意,而“侵略”则是指责不正当的行为的意思。但长此以往,进行这类行为的人自然染上了坏人的形象。“倭寇”也终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明史》中“倭寇”终于作为名词而被使用,这样从“倭寇”到“倭”,形象渐渐的成为蔑称。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人对“倭”的理解。

有关日本历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南北朝时宋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

《后汉书.倭传》中说,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书中有汉光武帝刘秀时 “汉委倭王”之记载。“倭”是对日人的最早称呼。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正确地 说出“倭”字的原意。

时过境迁,我们在一般 场合已不用这个字,据说是因为带有歧视性。我们的字典,很是谦谦有礼,只是 将“倭”字解释为指古代日本,不再触及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