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世纪初,即清朝末年,军衔制开始传入中国。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发现日军“专用西法取胜”,于是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第二年,清政府练兵处与兵部会奏朝廷,“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开始分为3等9级。
1905年,经练兵处与兵部奏请,清政府颁布了《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清朝军队从此进入采用军官军衔制的新时期。
当时,清政府决定,陆军军官为管带营队的指挥官,军佐为不管带营队的专业勤务官,均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军官衔级别为3等9级。
1,上等军官:第一级称正都统(从一品),第二级为副都统(正二品),第三级称协都统(从二品)。
2,中等军官:第一级称正参领(正三品),第二级称副参领(从三品),第三级称协参领(正四品)。
3,下等军官:第一级称正军校(正五品),第二级称副军校(正六品),第三级称协军校(正七品)。
军佐衔级为2等6级。
1,不设上等军佐衔,并且为使军佐的衔称有别与军官的衔称,则在衔称之前均加“同”字。
2,中等军佐:第一级称同正参领(正三品),第二级称同副参领(从三品),第三级称同协参领(正四品)。
3,下等军佐:第一级称同正军校(正五品),第二级称同副军校(正六品),第三级称同协军校(正七品)。
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军咨府认为《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规划尚欠周祥,又奏请清廷颁布了《陆军人员补官暂行章程》,在上等军官第一级之上增设大将军衔和将军衔(均为正一品),在中等军佐第一级之上增设上等军佐第二级称副都镜(正二品)和第三级称协都镜(从二品)两衔。
在下等军官第三级之上增设额外军官衔(正八品)和下等军佐第三级之下增设额外军佐衔(正八品)。并在额外军官之下设置上士衔(从八品)、中士衔(正九品)和下士衔(从九品)等3级军士衔。
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又正式设置了3级兵衔,区分为正兵、一等兵和二等兵。
至此,清朝陆军从大将军至二等兵***6等18级,已建立起军官、军佐、军士和士兵的完整衔级体制(保留品级),引进世界通用军衔体制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