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切处
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是一切处
FROM: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 撰)
十一智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
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尽智无生智。及如实智。是以次三根。而辩十一智也。通名智者决定了知。故名为智。若发此十一智时。各齐位照了分明。故通名为智也
一法智 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法智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也
二比智 于色界无色界中。约四谛辩四种无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三他心智 知欲界色界系现在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是为他心智也
四世智 诸世间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圣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无理
五苦智 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
六集智 知诸法因。因集生缘观。无漏智也
七灭智 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也
八道智 道正行远观时。无漏智也
九尽智 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十无生智 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十一如实智 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智。无有挂碍。是为如实智。此智独在佛心中有。二乘之所无也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十一地
p0104
入阿毗达磨论下二页云:地有十一。谓欲界,未至,静虑中间,四静虑,四无色,为十一地。欲界,有顶,一向有漏。余九地,通有漏及无漏前。界趣生,一向有漏。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十一法
p0104
品类足论六卷二页云:有十一法。谓有漏色、无漏色、有漏受、无漏受、有漏想、无漏想、有漏行、无漏行、有漏识、无漏识、及无为法。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参考答案1
十一颗佛珠手串所代表的含义:一般认为,十一颗的佛珠手串表征佛教的十一力,即阿弥陀佛加持念佛行者的十一种力用。佛教认为,以此十一种力,可以尽除一切魔事。若依《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所说,即:(l)大慈悲力;(2)大誓愿力;(3)大智慧力;(4)大三味力;(5)大威神力;(6)大摧邪力;(7)大降魔力;(8)天眼远见力;(9)天耳遥闻力;(10)他心彻见力;(11)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
十二颗佛珠手串所代表的含义:一般认为,十二颗的佛珠手串表征佛教的十二因缘。“因”为种因,好种子;“缘”为助像,如阳光雨露。所谓“十二因缘”,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心”、“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的十二种条件,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若依《中阿含经》所说,即:(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佛教认为,有情缘痴(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