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乌话是活化石
在北方话大行其道的当今,义乌话很好的继承保存了下来,而在义乌话中就继承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比如说“吃饭”是“食饭”,不管是吃还是喝,都用“食”来表达,食饭、食酒、食茶、食烟、食素、食肉、食菜。
又如,义乌话说“玩”不叫“玩”,叫“嬉”,读音、词义与古汉语惊人地一致。称称“疯”为“癫”,称“筷子”为“箸”,称年老妇人为“老嬷”,“睡觉”不叫“睡觉”,称之曰“眠”,过夜为“宿(音su)夜”,“造房”为“葺屋”,实在是活脱脱的古汉语用法。在义乌方言中,称“辣”、“烫”、“冰”等感觉时,则会在这些词语后面加一个“人”字,“辣人”、“烫人”、“冰人”,显示以“人”为中心的用法。
由此可见,传承方言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一些家长让孩子讲普通话,学外语,却忽略了我们最宝贵的传统文化,孩子连义乌话都不会说了,真是让人感到悲哀、叹惜。
2、义乌拥有丰富的习俗文化
在义乌,有着许许多多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习俗、风情,还有像义乌道情、迎龙灯、小锣书这样的优秀民间表演艺术。
义乌道情就是义乌众多传统艺术硅宝之一,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
义乌的红白喜事也十分讲究,旧时在义乌民间讨老婆(娶亲),是一件大喜事。一对夫妻的婚姻,从望侬、定亲到迎娶,需要少则半年,多则三年的时间,让女方制备妆奁。程序也较繁多:媒人做媒、望侬、定亲、下礼(送聘礼)、送日子、挈果子(西乡称“担拍粉”)、辞亲、回赠、后代银、起身酒、拜别祖先、迎娶、新娘上轿、拜天地、宴请、闹新房(俗称“讨果子”)、拜见公婆、谢媒等,至今许多旧的礼俗仍在延续。
义乌民俗重骨肉情义,讲敬老孝道。家人有病,全力请医诊治,昼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适时进药。给病人洗身体,勤翻身,随时处理排泄污物。劳不厌倦、苦不皱眉。百年之后,孝男孝女,孝儿孝媳,世代相传,蔚然成风。20世纪末,义乌全面实行火葬,骨灰盒放于公墓。各地公墓多建于山区,丧葬礼仪,除不用棺木,一般都照旧俗。
3、义乌名人辈出,人杰地灵
在义乌的历史上,真是名人辈出,数不甚数。
义乌四大家
佛学大家——傅大士,与达摩、志公***称“梁代三大士”。首创转轮藏以藏佛经,在佛学上多有建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思想家
文学大家——骆宾王(619~约687),初唐四杰。7岁咏《鹅》,才名远播;“帝京”长篇,誉为绝唱;讨武传檄,轰动朝野
兵学大家——宗泽(1060~1128),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韬武略
医学大家——朱丹溪(1281~1358),元四大医家之一。救死扶伤,医德高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之论,学说远播
还有惠约(南朝,梁)、黄溍(元代)、王袆(明代)、吴百朋(明代)、倪仁吉(明末清初)、朱之锡(清代)、朱一新(清代)、陈望道(现代)、冯雪峰(现代)、吴晗(现代)等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4、义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义乌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人气兴旺,在秦朝建县名乌伤(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当时金华跟义乌是同一行政级别,说明义乌在秦时的规模已然不小,而且古时义乌拥有发达的水上交通网络,这也是促成义乌繁荣的必要地理条件之一。
有学者认为“乌伤”名字的由来并不像流行的乌鸦为孝子衔土筑坟那么简单,一名孝子的传说而成就了一个地名似乎有点牵强。他认为“乌”在古语里代表了“太阳”,也就是说义乌是一个以太阳来命名的地方,古代很可能是一个极为昌盛之地,由于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才命名为“伤”。当然,这些都只是推测,还有待考证。
5、义乌历来兴商重商,商业繁荣
义乌有很多以店命名的地方,每个街道、镇都有,什么王店、吴店、毛店、前店、后店,正是因为当地人都经商开店,才会有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