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kelman君所说的有点对,不过再正确点来说「而家」是由古语音变而成。 「而家」粤语读音有两种,一是读成「ji 11 ga 55」(而家),一是「ji55g a55」(依家),不过俱为古而有之的「而今」一词音变所致。为什么呢? (1)先从「而今」意思考,可参考收录古今用词的《教育部国语字典》、《汉典》: 而今 意思―如今、现今。例子如下: 唐郑常《寄邢逸人诗》:「畴昔江湖意,而今忆***归。」 唐张安世《苦别》诗:「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先生就在这庄上么?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我们而今且派两人跟定了范老爷 。」 可见「而今」的意思就是如今的意思,即现在我们所说的「而家」本面目。此词可追溯至唐朝,是于诗词能见的雅语。 (2)再从「而家」两字的字面意思考: 「而」字可表达由某一刻开始的时间性,词语有如「从今而后」,就是「从今以后」之意。另有「而今而后」一词,曾出现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亦有「从今以后」之意。另《孟子》一书曾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其意乃「自孔子那时起,至今已有百多年了」,而其中的「而来」亦是「以来」解。 至于「今」字解作「现在」,如《孟子》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综合以上,「而今」就是「从现在这一时刻」,跟「如今」的意思差不多。 (3) 再从「而今」变音为「而家」(ji 11 ga 55)考: 首先为什么「今」(gam)会变「家」(ga)音? 其实这是有因的。据粤语学者黄氏所编的《粤语古趣谈》一书中指出,其实这是由于闭口鼻韵(-m)音的脱落而成。(注:当读英文m时有闭口的动作,而且感觉发音好像从喉到鼻而出,这就是闭口鼻韵) 。 黄氏提出数个闭口鼻韵(-m)音的脱落的例证以佐证:如朕字,本读“zam”音,《说文解字》解释为「我也」;其后读音另演变出“za”音,后人便为这个“za”音创了个「咱」字,但其解释仍为「我」之意(咱―《篇海》子葛切,音咂。俗称自己为咱)。又如「三」本读「sεm」音,「暂」本读「zεm」音,但在吴语中却读成「sε」及「zε」音,这些都是闭口鼻韵(-m)音的脱落的例证。 因此如「今」字的“gam”音闭口鼻韵脱落的话,即没有了“-m”音的话,就会变成“ga”(「家」)音。 若要再证明,就可说一说粤语的「家下」(亦解现今之意)。其正字原来也是「今下」,这可参考汉典内的解释: 今下:「现时,眼下。《晋书甘卓传》:正当虑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凶耳。」 「吾今下唯除奸凶耳」的意思就是「我现今唯有除去这些邪恶奸狡的家伙了」!!故可知「今下」就是「现今」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下」本字,只因闭口鼻韵(-m)音脱落, “gam”又变成“ga”,粤音整词读成“ga55 ha13” 了。 (4)最后由「而今」变音为「依家」(ji 55 ga 55)考: 上文已提出了「今」转「家」音之因,但又为什么「而」转「依」音呢? 这是粤音阳平转读阴平的常见现象。 《粤语古趣谈》中又提出数个音变的证明,如我们说的「捉衣因」,正字实为「捉伊人」,其中的「人」就读成「因」(jan55 ),而「乞儿」的「儿」也常被读成「衣」(ji55),这些都是阳平转读阴平的结果。因此ji 11 (而)读成 ji55(依),也是此因。 所以从以上可推断「而家/依家/宜家」等词,是由「而今」演变而来。 参考: 黄氏粤语古趣谈,制作及发行:金石图书贸易有限公司,著作日期:一九九三年九月
参考: (1)zdic/cd/ci/4/ZdicE4ZdicBBZdic8A13992(2)zdic/cd/ci/6/ZdicE8Zdic80Zdic8C63101(3)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41518&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而今(4)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
口语=依家 书面语=现今或现在都通
「而家」正确写法系「依家」
不过我唔知你要口语定系书(面)语?!
而家就是 ‘现在 ’的意思 有此刻的意味
「而家」正确写法是' 现在' 和'现时'
参考: 我的意见
正确写法系「如今」。正确写法系「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