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保密通信词典

保密通信词典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泄密愈发严重。特别是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员,活跃在荧屏一线的大牌明星,经常会遇到私人问题被泄露的现象。为此,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特别是前不久审核通过的《民法典》,专门对个人信息保护制定了相关法条,这为提升公民保密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保密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属。自古至今,人们就十分重视保密工作。尤其是官方机构和政府公职人员,在处理一些重大安全问题时,经常需要采取保密措施。那么,古人是如何做保密工作的呢?历朝历代又有哪些保密妙招呢?

调兵遣将用的保密护符

成书于西周时期的《易经?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说的是国君、朝臣需谨言甚微,否则将会遭受言多必失之祸。《韩非子》也言:“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意思是说事情因守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古人在言行举止上已经初具保密意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如何做好公文保密工作方面,历朝历代极尽创新之能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保密措施,为今人提供了诸多实践性的科学借鉴。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保密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夏商世袭制时期的奴隶社会。夏朝在宫廷议事机构中设有掌管记事典志和册籍的太史令,负责重要公文的典藏,这也是古代社会保密工作的源头。但夏朝的国家机构相对简易,对国家密文的管理仅止于此。商朝时,在太史掌管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设立守藏史专责管理国家档案和公务文书。一些重要机密性文件悉数收放于王室宗庙,并委派捕吏加以守护,非王室贵族一律不得近前。这说明,夏商时期的密文管理带有很强的血统性,君权至上的官本位色彩较为浓厚。

保密铅封

进入西周,公文管理日趋完善。《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便是一个符合史事的证据。在档案管理制度上,周朝不仅设立天府作为中央档案管理机构,周天子在沿袭商朝制度的同时,还发明了以防泄密的安全封泥。封泥是一种加盖过官印的硬质泥料,附着在捆绑公文的细绳上,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纸质封条。不过西周文字书写的载体主要是竹简,固定于竹简上的封泥在公文传递过程中一旦受潮、受压或是被水侵蚀后极易脱落,因此安全性能并不高。西周末期,专门从事典志管理的史官在泥质封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锡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软质金属封缄。软质金属封缄克服了封泥的易碎性,又因其延展性较好,可将封缄的外形变化作为泄密的依据之一,成为封存密文的主要方式。

夏商周三朝虽然有了公文保密雏形,但保密方式单一,也没有建立同保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密文传递过程中时有泄密情况发生。夏商时期刑律严苛,凡逆国君之意者动辄以腰斩、车裂等方式处以极刑,但对于泄密者却鲜有用极刑处置,这也说明当时对保密的重视程度尚不够高。

保密泥金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全国统一文字,在加强保密管理上,秦首开公文泄密者绳之以法的先例,从法律上对公文保密作了规定,并对窃密公文、删减篡改者皆以死罪论处。《商君书》中:“有善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罪皆死不赦”,这使得秦朝成为历朝历代公文保密管理的典范。

秦以后的汉代承前人之遗风,不仅建立了公文保密律法和较为完整的文书处理办法,而且对公文的保密级别进行了界定,首创公文密级管理制度,这是现代密件公文定密的雏形。在公文管理人员的选用上,汉代保密机构尚书省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对泄密官员的处置上,汉代也按照泄密程度分别处以鞭刑、笞刑、弃市、腰斩等刑罚。应该说,秦汉两朝的保密意识进一步增强,保密制度日趋规范,泄密的几率也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