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的直观感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中国巨幕比IMAX尺寸更大,亮度更高,因而画面更有震撼力,同时,声音也更大。
在这背后,是艰苦的自主研发。
2011年,中国第一代巨幕系统诞生。这个巨大而笨重的铁箱子由于外形类似已有的同类产品,曾被质疑是山寨货。此外,作为一个系统,尽管中国巨幕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双机放映图像优化器”这一核心技术,但由于一些设备采购了国际市场上著名的品牌,也令其自主性受到了怀疑。
而在商业化之初,为了便于推广,国内有影院还用了DMAX这个讨巧的名字。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一开始都对中国巨幕充满了不信任。
然而,时间可以证明。
在过去的4年里,中国巨幕在不断进化。
随着系统体积的不断变小和各种硬件及技术的调整和升级,最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巨幕的图像优化器技术,已经得到了好莱坞的认可,这令中国电影百年来第一次在技术上走到了前头。
尽管比IMAX晚了几十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巨幕会永远落后。事实上,时代总会给勇于创新且具备敏锐眼光的人以机遇。这一点,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得到了证实——苹果和谷歌颠覆了上一个时代的手机巨头,它们中的一些已经基本消失。而在中国,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也正在冲击苹果和三星的产品与价格。
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巨幕面对着一个非常好的机遇——IMAX是胶片时代的霸主,而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了。
中国巨幕的另一大杀手锏则是商业策略。它充分考虑到了片方及院线的利益,做到了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物美价廉”。
相比IMAX巨额的投资成本,中国巨幕的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对于影院来说是最保险的选择。而IMAX采取两头通吃的模式,既从影院要票房分成,又从制片方要票房分成。
对消费者来说,IMAX电影的票价也远远高于中国巨幕版本。
正如中国巨幕开始研发时所怀的初心一样:不能让中国老百姓承受这么高的票价,钱却都被外国人赚走了。
事实上,中国巨幕的商业潜力正在爆发——2012年4月打入市场的中国巨幕,只用了3年时间就建设了超百家影厅,占据国内三分之一市场,而此前IMAX达到这一目标用了近10年时间。
中国巨幕的优势也在影响着片方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电影乐于用中国巨幕展示自己的风采,一些进口大片在中国上映时,甚至直接选择中国巨幕而放弃了IMAX。
至少在中国市场,IMAX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终会被中国巨幕超越。在这个场景中,不能忽视的是,中国拥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