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什么是黄帝精神

什么是黄帝精神

简单点说就是“创造,奉献,团结”

“黄帝精神”,至少拥有三层“特殊涵义”:①总体。高居任何“个人”之上,专指中华民族总体精神。②一脉。隶属历史范畴,一脉纵贯古今,因时而就,集时以成。③本源。交*“中华民族精神(习称‘民族精神’)”之本源。三“义”构成了“黄帝”卓然独特的思想风范。

那么,讲“黄帝精神”,何不尊以迳称“黄帝思想”呢?这是因为“精神”与“思想”,虽然均指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非常近义(有时同义),但毕竟并非“等”义。其区别,至少在于:前者乃思维行为,而后者则多指生发其中之“结果”;前者多指外在“活动、状态”,而后者则侧重内蕴“旨义”;前者多同(通)“实践”,而后者则多以“ 理论”现形。从“语用学”观之,“精神”与“思想”两词词义,其实并无“尊”位等级之分。更何况,“黄帝”乃史前形象,讲“黄帝精神”,旨在传承其经久不衰、随时益盛的风骨神韵,实难(也无须)总结、沿袭其“理论”遗产,论以“精神”更切!

中国文化学界,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毅有为、贵和尚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概括为“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24。笔者在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本”,爬疏作四: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农为本。……应该说,这些理论概括,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侧面的析解。那么,它们和“黄帝精神”又是什么关系呢?能否说,它们的综合或总和,就是“黄帝精神”呢?答案应是否定的。

须知,文化学界的种种概括,针对的是作为文化主体泛泛之“人”之“文”化特征;而“黄帝精神”,主要着眼于赫赫之“帝”之“史”——中华文明的伟大缔造者“黄帝”及其“史”化特征。两者区别于着眼点,而非包含量。“黄帝精神” 着眼“总体、一脉、本源”之“史”,总结的是非同常人之“始祖人”。它与单侧面“精神”的局部概括,有重叠或交*,但断难等同或被取代;它与古今各侧面“ 精神”的总体概括——“中华民族精神”,乃源、流之分:它着眼于“源”;“中华民族精神”流于它,且发展、丰富于它,是后世各族子孙对其赓续不辍、发扬光大的精神成果之总和(待另专论,兹略)。“黄帝精神”就是“黄帝精神”!它是一个卓然独立的专有文化概念。

笔者以为,学术意义上的“黄帝精神”,应是: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在其肇造中华文明的漫长岁月里,表现出来的容、实、创、持人文精神。具体言之,它有如下四大特征——

一曰“容”。“黄帝精神” 之“容”,非同一般,广涵从“和与合”出发的包容、兼容、宽容多义。“幼年”黄帝生息于青甘高原;“成年”黄帝东渐中原,开发大河沃野,努力“修德振兵 ”,名扬新石器时代。经败炎帝、杀蚩尤等无数征战,黄帝最终一统中原,改变了中原各氏族部落漫无统纪的纷乱状态。四方部落争往归之,“咸尊轩辕为天子” 25。尤应称道的是:黄帝大度能“容”,恩威兼济,征战中,大搞“统一战线”,既调动胞族诸部,更联合神农、西羌、东夷,以及有妫氏等一切可用之力;征战后,则广“容”我、友、敌众多部落,特别安抚归附其下之各氏族部落,甚至力排本族众议,不惜改变少典氏固有“熊”图腾,崇尚“龙蛇”图腾。本义“杂色 ”之“龙”,组词能力极强,以其打头之词语,仅《汉语大词典》即达754个;至于“跑龙套、一条龙、成龙配套、车水马龙”等,则径直义涵“聚零为整”。黄帝取“龙”之“杂”,更见于行:征战前、后,均未停止向各氏族部落学习交流生产、生活之道。如,受蚩尤启发,“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26赶上并超越蚩尤炼铜术;向东夷传授农耕,与之并肩互补,日益融合。大体可以讲:黄帝往下繁衍,而为夏周;殷人(商族)自称祖先为玄鸟,还有以鸟为图腾的有虞氏(舜),当属东夷后裔。黄帝渐融东夷,久而孕育一个新的更为庞大、强大的族群——夷夏。夷夏即华夏,主要包容夷、夏两族,自然亦包容此前所陆续融合的众多氏族部落。总之,“黄帝”的非凡气度,以千“容”万包之闳,而显消铜化铁之概。

二曰“实”。“黄帝精神” 之“实”,义蕴现实、笃实、踏实等方面。《史记》未将“黄帝”列入“三皇”,而作“五帝”之首,窃以为,其至要原因,即在黄帝拥有他“帝”(更别讲诸“皇 ”)所无之“实”。黄帝已远离传说“虚幻”,而为实实在在之“人王”。“黄帝”直面纷乱现实,奋起兼并群雄,一统中原;之后,仍立足现实,全力指挥后妃及贤能,解决部众衣食住行生活大计——制丝、绩麻制衣以御寒;植五谷27、养禽畜以充饥;作杵臼、斧灶、沙甑以司熟食28;建房舍、营殡葬,以弃野居、无葬29;制大辂(车)以为法驾;化弧刳木为舟,以济大川30……所思所念、所作所为,尽皆面对“实”际、脚踏“实”地、着眼“实”用、笃求 “实”惠,不浮躁,不弄虚,始终以“实”为律己准绳、治世根本。

三曰“创”。“黄帝精神” 之“创”,由勇创、先创、独创组成三维立面。孙中山赞黄帝“中华开国”之“开”,即“创立”之谓。黄帝“开国”,以“创”为本,“创”在开勇决、开先河、开独到。面对中原氏族部落漫无统纪,纷乱不堪,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心通道,未尝宁居”,勇决兼并群雄,一统天下,将“四海之内,分为方国” 31,首“开”画野分州、经土设井、立步制亩之“建国”先河32;同时,竭力倡导并躬行科学技术发明、文化艺术研创,诸如:研造军用指南车,同风后研兵法33,命荣猿铸十二钟,命羲和、常仪、臾区研观天象,命史官仓颉造字34,命伶伦造律吕,命大容作咸池之乐,命隶首兴算数,命容成定历法35,命大桡探五行、作甲子,与歧伯研作《内经》36,命巫彭、桐君处方药,命俞跗、雷公究息脉37,命巫彭、桐君处方药,……从天到地、从武到文、从虚到实、从微到巨,事事、处处“敢天下先”,创天下“独”。其勇决作为、先驱气概、独到匠心,皆堪言“创”史之最。

四曰“持”。“黄帝精神” 之“持”,旨在“力持”,表现为持正、持重、持久。黄帝“顺天地之纪”,“持”平正之心,“置左右大监,监于方国”38,设置官职、巡视四方,首开民不怀私、官不习伪、市不虚价、城郭不闭,风雨应时而来,“凡日月普照之下,均为黄帝之民”的“极治”39。黄帝分建众子,控制方国,正如《史记》所言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并非凡其子尽皆“得姓”,而是准绳在握、持重老成。《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据考,“自裴李岗文化至‘中华开国’,黄帝的创业史当长达两千年”。40岁月漫长,世系多变,而其“开国”之志、之为,却赓续不辍,“持久”不渝。黄帝的“开国” 伟业,广及上述立国鸿图及大量划时代发明、创造,断难一气呵成,*的是长积时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本文所以如上归纳,原因有二:第一,四“征”形成并纵贯黄帝“开国”两千余年全过程,早已成熟为堪称完整的“精神体系”;第二,四“征”的作用与影响,非止于“开国”黄帝时代,还悠悠赓续于后黄帝世代子孙。其生命力、认同感,毋庸置疑。内蕴四“征”的“黄帝精神”,一脉传承五千年,已被中华民族奉为至尊精神文化遗产。

复归“精神”的里程碑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