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拓者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实例让我们感受到开拓者的艰辛与喜悦。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
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作为科学领域的开拓者,爱因斯坦是一个奇迹。
经常听到塾员讲说,稻盛先生只有一个,盛和塾不会有第二个稻盛。同样的,相信也同样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只有一个,不会有第二个爱因斯坦。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免片面、消极了些。
难道一个人的成就一定要达到全世界知晓和拜服的程度才叫成就、才叫成功吗?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全面启动改革开放的探索创新之旅。回顾40年改革历程,一批批特区人勇立潮头、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深圳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符号。
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创办特区的重大决策,归功于深圳全体人民几十年的***同努力。
但同时,成功也离不开拼搏在特区第一线的一批批改革者,深圳从上到下、从官到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者,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领域改革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正是他们不畏艰难、敢闯敢干、探索创新,才创造了深圳今天的辉煌。
一座新城的崛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锻造交融,是一代代特区人开拓敢闯的结果,更凝聚着一代代改革者艰苦奋斗、探索创新的开拓者精神。
讲到这,也许又有人觉得整个中国能有几个深圳这样的特区,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老百姓生活在平平凡凡的地方。如此平凡的你我,想成为开拓者又谈何容易?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笔下的孙少安,出身贫寒却心怀梦想,不甘平庸所以一直努力。他肩上扛的是家庭的重担,所以他再苦再累也不能倒下。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他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业经历,也体现在他说话做事的各个方面。他从不安分,当生产队的小队长时,就想着带领大家一起搞土地承包责任制,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能够手有余粮。他第一次创业失败后,还能鼓起勇气跑出去贷款筹备第二次创业,终于发家致富,还帮助到了更多的人。
要知道,《平凡的世界》是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这个时期正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一个农民、一个穷人鼓起所有勇气,又经历了彻头彻尾的失败并且血本无归的时候。他能够继续鼓起勇气,去尝试第二次!
孙少安有着强烈的奋斗意识,渴望能有一番作为,开拓出一个广阔的天地。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绝对的开拓者精神。
虽然少安是小说里杜撰出的人物,但对于在平平凡凡的日子中生活的平平凡凡的我们而言,他难道不是我们奋斗的榜样吗?他难道不是生活中的真英雄吗?他难道不是真正的开拓者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在各领域都出现了佼佼者,在如此竞争激烈、市场饱和的状况下,使很多有梦想、有抱负的人们感到气馁,难以展露拳脚。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找到新领域、发现新方向的概率越来越低,但依然还会有新鲜事物不断产生,即便无法找到无人问津的新领域,将之前没能做好的事,做的更好,将之前做的不够精细化的事,做的更加精细化,算不算开拓者呢?我认为,算!至少是具备开拓者精神的。而具备这样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
回归工作,作为盛和塾总部,则担负着更大的责任,理所应当关注全国专职人员的幸福指数,我们有选择。
我们可以“不做什么”或“做点什么”,我们可以让全国专职人员填写幸福度调查问卷,用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现状;我们可以“不做什么”或“做点什么”,我们能发现事务局与理事团队相处和谐的分塾,邀请理事长或事务局长或发言代表去分享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向;我们可以“不做什么”或“做点什么”,我们可以呼吁更多的领导者去关注专职人员的幸福、去尊重他们、欣赏他们、信任他们,只要他们一心为公,只要目标一致,就放手让他们去做,而不是成为一个组织发展的天花板,让年轻人束手束脚,得不到绽放。只有领导者卸下本位主义思想,才有成就更多开拓者的可能性。
在盛和塾,“实现员工物心幸福”这样的话听的太多了,甚至听到麻木,听到无感。为什么?值得每个人去思考!那么什么是员工的物心幸福?有多少领导者真正思考过,员工到底需要什么?
物心幸福,顾名思义,包括“物幸福”和“心幸福”。
“物幸福”很好理解,就是钱得给够,稻盛塾长在《会计七原则》中尚且提到“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原则”,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于整个人生的经营中,难道不需要坚实的“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原则”吗?即便每天学着塾长的理念,还依然有嫌给专职人员工资给多了要降工资的理事长或理事会,我想请问,盛和塾的工作性质基本上是5+2,白+黑,不吃不喝不睡都干不完的工作,那这么多专职人员明明这么辛苦还愿意选择留下来,难道是因为这仅仅是一份挣工资的工作吗?是因为大多数专职人员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有价值,他们认同稻盛先生的理念,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样的一颗心本就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不要用哲学、用大义名分、用所谓的奉献精神去道德绑架,只要是人活在这个地球上,就要生活,甚至值得过有保障、有品质的生活,理事团队不是专职人员,他们不和专职人员***同工作,理事团队布置下去的工作,可能在想象中能很轻易就完成,根本不会意识到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的工作需要耗费多少心力和精力。那么,一个专职人员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这片土壤,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挣外快,甚至睡眠都严重不足,难道不值得得到合理的工资待遇?不值得得到高工资吗?
那么“心幸福”是怎样的幸福?心幸福不是简单的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工作环境,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每天和谐相处而已,这只是基本层面。我们都知道马斯洛需求理论,这里便引用一下,“物幸福”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第一、二层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当这两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到了“心幸福”的阶段,即第三、四、五层需求,分别是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时,在被信任、被尊重的土壤上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奋斗,那自然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心幸福”。
如果总部真正通过努力让更多专职人员获得幸福,那试问,总部是否成为了在这方面的开拓者呢?如果在每天背诵大义名分时,多去想想,今天我们能做点什么能使其更有力量,用开拓者精神架起知与行之间的那座桥梁,让更多人因我们而幸福。如果在总部的影响下,更多的领导者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付诸行动,制定更人性化的、合理的机制、惜才用人,尊重欣赏,那总部、分塾的领导者,甚至作为各自企业主的塾员是否在成为开拓者的同时,又成就更多的开拓者呢?那么试问,当这样的氛围形成时,这将是怎样一种庞大又惊人的合力呢?
虽然让塾员收获价值是我们最应该关注、最应该重视的,但专职人员的幸福也同等重要。因为只有专职人员幸福了,他们才会有力量去更用心的服务好塾员,塾员除了学习塾长的经营理念,对盛和塾的感知绝大部分来源于我们身处一线的专职人员,公众号、抖音……等所有的现代传媒技术所展示的内容在塾员心里也只是占有少部分的感受,相比较而言,更直观的感受则是鲜活的、可爱可敬的专职人员。否则塾员自己买书看书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入塾呢?塾员之间聚会、交流的氛围,难道不需要专职人员用心维护和坚持吗?只有他们感受到幸福,才能传递幸福,才能有力量追求无限可能性、才能有力量做到勇于挑战,才能有力量成为真正的开拓者。
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在社会群体中,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是平凡人,几乎没有人生下来拥有超能力,但平凡人依然可以靠勤奋、努力去创造不平凡。
愿你我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以开拓者的身份谱写出属于你我、属于这个时代的华丽乐章。
2020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