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典在“内容提要”中说:“ 《新词新语词典》汇集和收录了1949年至今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新词和新语
5300余条,是一部中型的语文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由此可见,此词典是把“纸老虎”当作是1949-1989年间产生的新词来收录。韩明安主编的《新语词大词典》2 也收“纸老虎”:“比喻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人或集团。”例子如:
(1)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解放军报》1958年10月21日)(见第622页)
此词典在“前言”中说:“选收新语、新词7900目,凡145万字。我们理解的新语词,是指新社会产生的新语和词。具体地说,它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大跃进’时期。三年困难和四清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文革后新时期中产生,我国人民普遍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的重要短语和词汇。”在“凡例”中又说:“收抗战胜利迄今(1945-1990年)40余年间产生的新语新词。”由此可见,此词典是把“纸老虎”当作是1945-1990年间产生的新词来收录。
纸老虎一词其实并不是李鸿章发明的。因为早在明朝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里,就有了纸老虎的踪迹 了。武大捉奸,西门庆慌作一团,潘金莲不禁大怒道:“见个纸虎,也吓一交!”那么,施耐庵是否就是纸老虎的发明人呢?我看也不是。施耐庵不过是用了当时的民间口语。而这民间口语又起于何时呢?我想这大概已很难稽考了。
“纸老虎”(与之近似的还有“纸头老虎”、“纸糊老虎”、“纸虎”等说法)的本意无非是指纸扎的老虎,因为纸扎的老虎只能吓唬人而不会吃人,并且容易被戳破,所以人们经常用“纸老虎”来比喻那些看起来强大而实际上虚弱无力的人或集团。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给吴永的一封信中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创办的淮军、海军视为“纸糊的老虎”,把自己视为“裱糊匠”,可以看出,他对晚清政局的认识既清醒又无奈。
有趣的是,晚清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慈禧太后也使用过“纸老虎”这个比喻。不过,李鸿章用“纸老虎”来比喻军队,而慈禧太后则用“纸老虎”来比喻皇权。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帝后西逃,途中慈禧太后针对义和团说了一番实在话:“我若不是多方委曲,一面稍稍的迁就他们(义和团),稳住了众心,一方又大段的制住他们,使他们对着我还有几分瞻顾;那时纸老虎穿破了,更不知道闹出什么大乱子,连皇帝都担着很大的危险。”慈禧太后一开始利用义和团,后来见他们“不中用、靠不住”,“瞧着不像个事”,决定采用两面的手法,一手拉,一手压,算是维持住了满清皇权这只“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