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的演化历程及语用功能 摘要:本文探讨“结果” 从动宾短语到名词、动词再到连词的演变过程,并揭示了其不同用法间的渊源关系。连词“结果”由名词虚化而来,可以连接顺承复句、因果复句和转折复句。
关键词:“结果” 连词 词汇化 语法化
引言
“结果”在现代汉语里很常用,既可以作动宾短语,又可以作复合词;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连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结果”的解释如下:
[结果]jiē guǒ长出果实:开花。
[结果]1 jiéguǒ(名)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优良的成绩,是长期刻苦学习的(连)经过一番争论,他还是让步了。
[结果]2 jiéguǒ(动)将人杀死(多见于早期白话)。
关于“结果”一词的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周毕吉(2008)对“结果”一词的语法化过程及用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受语料限制,该文有些结论有待进一步探究。
本文在综合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语料库以及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语料库所有相关语料的基础上,试图探讨“结果”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过程,并揭示其不同用法之间的渊源关系。
一、“结果”作动宾短语
1.1 “结”和“果”在古代汉语中都可以作单音节词,都能独立运用。《古代汉语常用词字典》对“结”和“果”做出了如下解释:
结:1)打结。《庄子· 胠箧》:“民结绳而用之。”2)结交。诸葛亮《草庐对》:“外结好汉孙权。”3)结果实。杜甫《少年行》:“江花结子也无多。”4)搭,构建。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
果:1)果子,果实。《韩非子·五蠹 》:“民食果 蓏 蚌哈。”2)成为事实,实现。陶潜《桃花源记》:“闻之,欣然归往,未果。”3)充实,饱。柳宗元《憎王文孙》:“充 嗛 果腹兮,骄傲欢欣。”4)坚决。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果敢不顾,临敌力战。”5)副词。果然,果真。《三国志·魏书·五帝纪》:“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6)副词。究竟。《荀子·君道》:“果何道而便。”
1.2 根据北京大学语料库的语料,“结果”的自由组合最早出现在唐代佛教经文里,一***出现三次。
(1)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唐《佛语录·六祖坛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丹青先生为本文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文中错误概由作者本人负责。另外,本文利用了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语料库及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语料库,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息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
(唐《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3)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唐《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例句(1)中,“结果”与“花开”照应,作动宾短语,即“长出果实”。在例句(1)、(2)中,“结果”也作动宾短语,意为“(善习或恶习)得到善报或者恶报”。佛教讲究“因
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在下文中用“结果1”表示“(植物)长出果实”义,用“结果2”来表示“(人的
行为)得到相应回报”。
1.2.1 “结果1”作动宾短语的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里。例如:
(4)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明《天工开物》)
(5)那瓜一会儿萌芽,一会儿藤蔓,一会儿开花,一会儿结果。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四))
(6)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得到你口。
(明《今古奇观》(下))
到了现代汉语里,“结果1”仍然粘合程度不高,可以看作动宾短语。
1.2.2 “结果2”在作动宾短语的用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既见于佛教经文中,也可以出现在一般的文献里。例如:
盖颜子一个规模许多大,若到那收因结果,必有大段可观者也。
(北宋《语录·朱子语类》)
(8)无影树栽人不见,开华结果自馨香。 (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9)此花迥与人间别。结果开花当处生。要会祖师端的旨。未萌天地巳先成。 (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10)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子 瞻 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 (《明喻世明言》(下))
1.3 那么,“结果1”与 “结果2”有什么联系呢?按照一般情况,“结果1”表示具体意义,“结果2”表示抽象意义,“结果2”很可能来自“结果1”;但是,从我们所掌握的语料来看,二者同时出现在唐代,而且“结果2”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结果1”,很难说“结果2”是从“结果1”演化而来的。二者在很多工具书中的读音都不相同,被区别对待,这样处理是很有道理的。
“果”的本义为“果实”,引申为“结局”,后来被用于佛经中表示“因果”的“果”。例如:
(11)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东汉《佛说四十二章经》)
(12)孟明三退,终于致果;勾践丧众,期于擒吴。(六朝《晋书》)
(13)如何滞著人,终岁迷因果。 (六朝《全刘宋文》)
(14)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向已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复欲通白一言。 (六朝《全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