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地名渊源解释,也叫地名语源 ,是指地名得名的由来和它的含义。在我们中国,一般情况下是指汉语地名的由来及其含义;若系少数民族语地名则指其所属语种,并说明其含义。
古今中外,地名学一直以地名渊源解释为主要内容。美、英、法、俄、日是世界上走在地名学研究前列的五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出版的地名学著作非常丰富,而研究地名由来或追溯地名语源成为地名学研究的主流。其代表性著作,美国有H.盖内特著《美国地名由来指南》 、G.R.斯德瓦特著《名称:美国地名命名的历史诠释》 '、布莱基著《地名由来辞典》 等,英国有E.埃克沃尔著《英国地名语源辞典》 、P.H.李内伊著《英语(国)地名的由来》 等,法国有A.多札著《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 、《法国地名语源辞典》 ,俄罗斯有A.φ.奥尔洛夫著《苏联和西欧河流、城市、部落与地区名称的由来》等,日本有阿部完堂《日本州名解》(1852年)、山中襄太《地名语源词典》(1979年)、牧英夫《世界地名的语源》(1979年)、吉田茂树《地名的由来》(1979年)和《日本地名语源事典》(1981年)、楠原佑介《古代地名语源事典》(1981年)、沟手理太郎《市町村名语源辞典》(1997年)、丹羽基二《地名的语源和谜》(1997年)等。
在中国历史上,从《汉书·地理志》到《大清一统志》,传统的地名学一直以地名渊源解释为核心内容;反过来说,地名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以一定数量的地名渊源解释为基础。地名渊源解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发展至清代的全盛局面,经历超百、超千、超万三个阶段。
第一节 超百阶段
三国鼎立以前,我国的地名渊源解释尚不丰富。从先秦时零星的地名渊源解释到东汉末年应劭的地名渊源解释达到168处,中国地名学走过了地名渊源解释从零到超过一百的历程。
先秦时期的地名渊源解释大多是自发的,也是不成系统的,但犹如江河源头散乱的涓涓细流一样,是传统地名学的发达之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地名目前尚未发现有渊源解释者,但先秦文献有这方面的记载,如:
《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其意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渊源解释的先河。
生活时代比屈原稍晚的唐勒 ,著有《奏土论》,该书虽早已佚失,仅存的一条佚文却是解释地名渊源的:楚国方城又名万城,他说:“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号曰‘万城’也”。
上蔡县本系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据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世本》载:“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
尽管这些地名的渊源解释有的已相当透彻,但毕竟都是零星的。一部书中最多也只有两三处,像《尚书·禹贡》、《山海经》这样的地理著作中连一处地名渊源解释也没有。
从西汉开始,地名渊源解释逐渐多了起来。例如司马迁《史记·封禅书》:“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指出了齐国得名的由来。《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即位后,派兵击杀代王并吞其土,又派人迎还其姐代王夫人,代王夫人行至半路山区,哭道:“代国已亡,代王已死,我还能到哪儿去啊 ?”结果,她摩笄(一种金属头饰)于山石而自杀。代人很怜悯她,遂把此山称作“摩笄之山”。
到了东汉时期,诞生了中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汉书·地理志》;应劭的168处地名渊源解释大大丰富了《汉书·地理志》)的地名学内容,开创了我国地名渊源研究之风。
《汉书·地理志》不仅叙述了公元2年时西汉王朝103个郡国及其下辖1587个县级政区的名称和地理沿革,还介绍了175座山名和361个陂泽湖池名称,其记载地名超过4500处,很多汉代以前古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赖此才得以知其所在,正如清儒王先谦所说的那样:“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轨迹,立来史之准绳,兼详水道源流,使后人水地相资以求往迹,可谓功存千古者也”。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系统地解释地名渊源的文献。据笔者初步统计,《汉书·地理志》对六十处地名作了渊源解释,成为我国地名学研究的开端,如表2-1所示:
表2-1 《汉书·地理志》的地名渊源解释
类别 地名 渊 源 解 释 隶 属
以故国为名 潞
***
温
密
南燕
许
项
南顿
随
邓
舒
萧
向
郯
缯
徐
吴
无终
肥累
莒
陈
任城
彭城
傅阳
六
蓼 故潞子国
故国
故国,己姓。
故国
南燕国,姞姓,黄帝后。
故国,姜姓,四岳后。
故国
故顿子国,姬姓。
故国
故国
故国
故萧叔国
故国
故国,少昊后,盈姓。
故国,禹后。
故国,盈姓。
故国,周太伯所邑。
故无终子国
故肥子国
故国,盈姓。
故国,舜后。
故任国,太昊后
故彭祖国
故逼阳国。颜师古注:逼音福。
故国,皋繇后。
故国,皋繇后。 上党郡
河内郡
河内郡
河南郡
东 郡
颖川郡
汝南郡
汝南郡
南阳郡
南阳郡
庐江郡
沛 郡
沛 郡
东海郡
东海郡
临淮郡
会稽郡
右北平郡
真定国
城阳国
淮阳国
东平国
楚 国
楚 国
六安国
六安国
以旧邑为名 郑
叶
郢
班氏
虢 周宣王弟郑桓公邑
楚叶公邑
楚别邑,故郢。
秦地图书班氏
虢宫,秦宣太后起也 京兆尹
南阳郡
南 郡
代 郡
右扶风
以山水为名 彭泽
雒
滇池
叶榆
沮
羌道
居延
柳城
吞列
阳城
鬲
《禹贡》:彭蠡泽在西
章山,雒水所出
滇池泽在西北
叶榆泽在东
不狼山, 水所出
沮水出东狼谷
羌水出塞外
居延泽在东北
参柳水北入海
分黎山,列水所出。
阳城山,洧水所出。
平当以为鬲津 豫章郡
广汉郡
益州郡
益州郡
牂柯郡
武都郡
陇西郡
张掖郡
辽西郡
乐浪郡
颍川郡
平原郡
以
方
位
为
名 因
山
得
名 华阴
汧
山阳
蒙阴
山阴 太华山在南
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
东太行山在西北
《禹贡》:蒙山在西南
会稽山在南 京兆尹
右扶风
河内郡
泰山郡
会稽郡
因
水
得
名 杜阳
晋阳
汾阳
荡阴
鄱阳
旬阳
泾阳 杜水南入渭
晋水所出
北山,汾水所出。
荡水东至内黄泽
鄱水西入湖汉
北山,旬水所出。
《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 右扶风
太原郡
太原郡
河内郡
豫章郡
汉中郡
安定郡
人
物
地
名 霸水
新蔡
长子 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视子孙。
蔡平侯自蔡徙此
周史:辛甲所封 京兆尹南陵县
汝南郡
上党郡
物
产
地
名 蓝田 山出美玉 京兆尹
部
族
地
名 陆浑 春秋迁陆浑戎于此 弘农郡
由上表可知,以故国为名是《汉书·地理志》地名渊源解释最多的一类(26处),表明地名的继承性是相当明显的;以山水为名类中,仅“阳城”一处表示山,其余十一处均表示水,以方位为名类全都由山、水的相对位置而命名的,其中因山得名仅五处,因水得名却有七处,这些事实均表明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我们先民对水的依赖比山更为强烈。
《汉书》中除《地理志》之外,别的篇章也有地名渊源解释的内容。《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东巡,来到左邑桐乡,听到攻下南越国都的好消息,遂将桐乡改置为闻喜县;次年,武帝巡游至汲县新中乡,臣下汇报说已捕斩南越国丞相吕嘉,于是把新中乡改置为获嘉县。这就是今天山西闻喜县和河南获嘉县县名的由来。
《汉书·地理志》以后,地名学研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仅东汉时期对地名渊源的研究即不乏其人,其中著名的有圈称、应劭等人。
圈称字幼举,东汉末年陈留郡(郡治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 ,《后汉书》无传。《隋书·经籍志》著录《陈留耆旧传》二卷,汉议郎圈称撰;又《元和姓纂》卷二引录圈称撰《陈留风俗传》。可惜此二传早已亡佚,亦向无辑本。
好在郦道元《水经注》等书中有它的佚文,***凡四十余条,涉及的地域虽仅有东汉陈留一郡之地,但其中不乏地名渊源的解释。比如长垣县(今河南长垣县),《水经·济水注二》引《陈留风俗传》:“县有防垣,故县氏之”;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水经·渠水注》:“《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水经·渠水注》:“圈称云:“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襄邑县(今河南睢县),《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圈称云: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雍丘县(今南杞县),《水经·睢水注》:“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己吾县(今睢县东南),《水经·阴沟水注》:“《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己吾’,犹有陈楚之俗焉”;酸枣县(今河南延津县西南),《水经·济水注二》:“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枣名邦,故曰酸枣也”;扶沟县(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太平寰宇记》卷二开封府扶沟县:“《陈留风俗传》云:‘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以名县”;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之圉镇),《太平寰宇记》卷一开封府雍丘县下“圉城”条:“《风俗传》云:旧陈地,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虞其患,故曰圉”;考城县(今河南民权县东),《水经· 水注》引《陈留风俗传》:“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菑县,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灵之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县曰考城”。可见,圈称《陈留风俗传》今存佚文,已解释了十个县名的由来,占东汉陈留郡所辖17县 的一半以上。
应劭字仲瑗,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市西南南顿镇)人。年青时刻苦学习,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尝为汝南主簿,中平六年(189年)出任泰山太守,后为冀州牧袁绍的军谋校尉,建安初年卒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汉书》卷四八有传。著有《汉书集解》 、《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汉官仪》、《风俗通义》等,其中不乏地名研究的真知灼见。在《汉书集解》中,应劭对248处地名作了注释,其中对152处作了渊源解释,比《汉书·地理志》地名渊源解释多出一倍以上,大大丰富了《汉书·地理志》的地名学内容;《汉官仪》也有15处地名渊源解释;另据《水经注》所引,《地理风俗记》有关地名渊源的解释有26处,《十三州记》有3处。以上除去相互重复者之外,为应劭所解释渊源的地名达168处。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14类(凡《汉书集解》一律简作“应劭注”,其余标出具体书名):
(1)方位地名 这类地名***有49处,以阴、阳地名居多。如南郡襄阳县,应劭注:“在襄水之阳”;太原郡阳曲县,应劭注:“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也”;涿郡中水县,应劭注:“在易、 二水之间,故曰中水”;河间国,应劭注:“在两河之间”。方位地名指出了地名的相关位置,可以了解当时山脉与河流的走向及其相互关系和城邑、聚落的位置,也可探索古今河道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带“阴”、“阳”字眼的44个地名中,带“阴字的仅有平阴、灅阴、雕阴3处,带“阳”字的多达41处,根据应劭的解释,这批“阳”字地名全都因位于河流之阳而得名。
(2)山水地名 在《汉书集解》中有37处、《地理风俗记》中有4处山水地名的渊源释名。例如江夏郡,应劭注:“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涿郡“其南有涿水,盖氏焉” ;酒泉郡,应劭注:“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常山郡井陉县,应劭注:“井陉山在南”;南郡夷陵县,《水经·江水注二》引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这41处地名当中,因水得名25处,比因山得名的11处多出一倍以上。
(3)故国旧邑地名 战国、秦、汉时代,去古未远,有相当数量的政区地名常常以该地的故国、旧邑命名,应劭解释了17个这类地名的来历,如代郡,应劭注:“故代国“;九江郡钟离县,应劭注:“钟离子国”;泰山郡莱芜县,《十三州记》:“鲁之莱柞邑” 。汝南郡南顿县是应劭的家乡,他在《汉书集解》中说:“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故城尚在”。类似“故城尚在”之类的言辞,在其它地名释名中找不到,可见应劭对家乡的地理状况是非常熟知的。
(4)人物地名 应劭在《汉书集解》中有13个人物地名的由来释名,如代郡灵丘县,应劭注:“(赵)武灵王葬此,因氏焉”;长沙国罗县,应劭注:“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南阳郡冠军县,应劭注:“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等等。
(5)地形地名 这类地名主要是依地形的高下命名,***有8个,如右扶风雍县,应劭注:“四面积高曰雍”,道出了雍县(今陕西凤翔县)的地理景观;河内郡平皋县,应劭注:“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简明扼要地刻画了平皋(故地在今河南温县之东黄河北岸)所处的地理位置;“丘”是平原上的小山包,应劭指出山阳郡之瑕丘县、魏郡之斥丘县都是因“丘”而得名的史实。
(6)气候地名 今西北地区,古为凉州地域.《水经注》卷四0引应劭《地理风俗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7)对称地名 《汉书·地理志》中不少地名的词义是对称的,如东与西、内与外、上与下等,应劭解释了10个对称地名的来历,如;内黄,应劭注:“陈留有外黄,故加‘内’云”;下邽,应劭注:“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
(8)部族地名 《汉书》中记载的不少部族地名,应劭给予了明确的阐释,如牂柯郡夜郎县,应劭注:“故夜郎侯邑”;玄菟郡高句骊县,应劭注:“故句骊胡”;雁门郡楼烦县,应劭注:“故楼烦胡地”,高密国夷安县,应劭注:“故莱夷维邑”。为应劭所释的部族地名还有僰道、猪道、句町等。
(9)词义地名 即从词义本身探索地名的渊源。《水经·夏水注》:“应劭《十三州记》云: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应劭《汉官仪》:“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冯翊“冯辅翊蕃,故以为名”;而弘农郡则是“弘,大也,所以广大农业也”的意思。另为应劭所释词义者尚有益州、江都、敦煌、张掖等处。
(10)避讳地名 东郡寿良县,应劭注:“世祖叔父名良,故曰寿张”;河内郡隆虑县,应劭注:“避殇帝名,改曰林虑也”。
(11)帝意地名 专制时代君权高于一切,有些地名折映着帝王的心境,如中山国苦陉县,应劭注:“章帝更名汉昌”;蜀郡青衣县,应劭注:“顺帝更名汉嘉”;武陵郡索县,应劭注:“顺帝更名汉寿”。汉昌、汉嘉、汉寿三个县名,反映了东汉皇帝希冀汉朝昌盛长久的想法。东郡清县,应劭注:“章帝更名乐平”;零陵郡钟武县,应劭注:“今重安”;清河郡信乡侯国,应劭注:“顺帝更名安平”;勃海郡千童县,应劭注:“灵帝改曰饶安”。这些地名又反映了帝王希望社会安定、平安无事的心理。
(12)物产地名 应劭注释《汉书》涉及四处物产地名。金城郡,应劭注:“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颍川郡长社县,应劭注:“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珠崖郡,应劭注:“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巨鹿郡,应劭注:“鹿,林之大者也”。
(13)移民地名 为应劭诠释的移民地名有新丰、新秦、新郑、阳都四处。京兆尹新丰县,应劭注:“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丰,徙丰民以实之,故号新丰”;新秦,应劭注:“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应劭的释名,合理地揭示了新丰、新秦城市创立和地名产生的历史过程。
(14)总称地名 《汉书·高帝纪上》中,韩信力陈项羽可图、三秦可并之计,应劭注:“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分王秦地,故曰三秦”。《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应劭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
以上14个类别是为了说明应劭对地名渊源研究贡献而作的大致分类。尽管应劭解释地名时曾发生过一些错误,像零陵郡泠道县“泠水出丹阳宛陵”之类的解释还错得太离谱,但总的说来,应劭《汉书集解》等著作与《汉书》相映成辉,开创了我国地名渊源研究之风,为后世对地名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历史上地名渊源解释数量从先秦时零的突破到应劭的超过百数,是地名渊源解释的超百阶段,也是中国传统地名学奠基的主要标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