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佛与魔的区别?请明白人讲讲.

佛与魔的区别?请明白人讲讲.

佛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

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

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佛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盘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佛 《 英汉对照佛学词汇 》

Buddha == 佛

Means "the Enlightened One" or "the Awakened One".

佛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魔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ma^ra,巴利语同。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据普曜经卷六降魔品载,佛陀成道时,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载,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记载,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又由内观而言,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

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则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则总括魔为分段魔、变易魔二种,前者为烦恼障,乃障碍二乘者;后者为所知障,乃障碍菩萨者。分段、变易二魔又各有四魔,合为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于修禅中所起之魔,有详细说明。对治魔之方法,或念三归、五戒等,或诵治魔咒,或念佛等均可。又密教修法中,常限制一定之区域修结界法,来防止魔障进入。〔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经、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佛所行赞卷三破魔品、玄应音义卷二十四、慧苑音义卷下、慧琳音义卷十二、卷二十五〕(参阅‘恶魔’4952)

魔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梵语,魔罗M&amacron;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魔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