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曾在《头条号》上发表过)
一、 心外无物
《百度百科》中介绍, “心外无物” 是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学派”创始人 王明阳 (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提出。
“心外无物” 的中心思想: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即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 就处于虚寂的状态 。
王明阳的“心外无物”思想,与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的“猫”有些类似:即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或观察),就处于虚寂(或不存在)的状态。
现在,“心外无物”却被佛教界部分人士广泛引用,一般是部分佛门禅宗人士的口头禅,或是佛教徒在争论时,输的一方的挡箭牌。意义变得更加广泛。
二、心是什么?
2.1 在《百度汉语》中,“心”的含义有:
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也叫心脏;
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
3、中心;中央的部分;
4、二十八宿(道教文化中的神祗)之一。
2.2 在《佛学大词典》中,“心”的含义由有二个梵语单词组成:1、citta;2、hr!d 或 hr!daya。
1、梵语citta :意译为“心”,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其中:
(一) 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
(二) 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
对心、意、识三者而言,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一物的不同称呼;
在大乘佛教门派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即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
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在这一点上,他与“心外无物”有些类似)。
2、 梵语 hr!d 或 hr!daya :意译为“心”。或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 精神、心脏等义 之中性名词。如树木之心。
因为他具有凡物本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
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参阅
三、 “心外无物”中“心” 的含义
为了方便,“心外无物”中“心”,在后文中就简称为 “这个心” 。
1、“这个心”不会是梵语hr!d 或 hr!daya,即不会是精神、心脏等含义;也与《百度汉语》中的“心”的含义无关。
2、在“阳明学派”中, “这个心” 与佛教理论“六识”中的“意识”相近(或相同),即分别意识。
3、在佛门部分教徒眼中,“这个心”相当于第八识(或阿赖耶识),即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