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毛」一词,时下极为流行,被认为是台湾地方性的词汇,用来指称过度拘谨,凡事想不开,甚至怕人家占便宜的行为或个人。徐福全《福全台谚语典》「龟毛」条即是如此定义:「指人做事畏缩、不干脆。」(「龟毛」只是台湾语词,还称不上是台谚,却被收入台谚语典,而较常见的台语辞典,如许成章《台湾汉语辞典》、杨青矗《台华双语辞典》、甘为霖《厦门音新字典》等,却均未收录)
至于国语辞(词)典方面,并未单独收录「龟毛」一词,而是收录「龟毛兔角」与「兔角龟毛」(如文化大学《中文大辞典》、东华书局《汉语大辞典》、中华书局《辞海》等)。以《教育部国语词典》为例,「兔角龟毛」条:「兔子不会长角,乌龟不会长毛。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龟毛兔角」条则有二种解释,一是:「佛教用语。龟没有毛,兔没有角。仅有其名而无其实。佛典常用以譬喻空理。《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二是:「战事将起的征兆或预警。语本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其中有关「龟毛」的涵义,与台语的用法并无直接关联。
其实,台语「龟毛」二字的用法,极可能与日本的汉文有关,它曾出现于日本僧人空海(西元七四四~八三年)的作品《三教指归》。空海曾在唐朝时到中国留学(三一岁,西元八○四年),但在此之前,早慧的他,四岁就已经完成了这份著作。 《三教指归》被认为是空海自传性的戏曲(见瓜生中.涩谷申博《名僧生死观》,立绪文化,页四一),文体类似于中国的辞赋,以问答的方式进行,采用大量骈俪的文采。
《三教指归》书中有几个重要角色,分别是蛭牙公子(无法无天的败家子,是空海自我比拟的角色)、龟毛先生、兔角先生、虚亡隐士、假名乞儿。故事是以兔角先生为主人,邀请扮演儒者的龟毛先生、扮演道家的虚亡隐士分别大发议论,劝说蛭牙公子,蛭牙公子表面佯装悔改,其实却无动于衷,一直到扮演佛徒的假名乞儿出现,并在众人面前演说佛法,大家才大为叹服,最后则以同声合唱,礼赞佛教落幕(《三教指归注》在卷一即已明说全书之主旨:「所以请龟毛先生为儒客,要兔角而作主人,邀虚亡士张入道旨,屈假名儿示出世趣。」)。
《三教指归》是空海思想转折的自我呈现,书中所谓的龟毛、兔角(是借用佛书的名词)、虚亡、假名,如同「子虚」、「乌有」,本来都是虚拟的。但以龟毛先生扮演儒者,引经据典,大谈人伦礼教,如果比起「假名乞儿」与全书刻意要彰显的佛教义理,龟毛先生自然显得形象拘谨、态度迂腐,于是「龟毛」二字也就容易与「过度拘谨,凡事想不开」、「做事畏缩、不干脆」产生一定的系联。
综合前文所述,台语「龟毛」一词,文字是源于佛经,涵义则应该是受日本汉文《三教指归》的影响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