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资平的飞絮的感想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张资平是新文学最为走红的作家,其作品一年数版,印刷屡屡突破万册大关当属常形。就以《飞絮》来说,自1926年6月1日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作为落叶丛书第二种出版以来,至1930年10月1日已印行11版,23000册,若再加1934年3月上海现代书局的6版,1936年5月复兴书局的再版,1936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的7版,最保守的估计,发行数也在5万册以上。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夸耀的数字。
小说以女青年刘琇霞、大学生吴梅、留洋博士吕广、云姨等四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与婚恋追求作了有益的探索。其故事线索一改《冲积期化石》的紊乱而为明了,人物亦由模糊而为较清晰,在表现手法上亦擅于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并对人性弱点亦能展开较为深刻的艺术揭示。不过,关于《飞絮》的创作,张资平在《序》中这样写道:“暑期中读日本《朝日新闻》所载‘归ル日’,觉得它这篇描写得很好。暑中无事想把它逐日翻译出来,弄点生活费。因为那时候学校无薪可领,生活甚苦。天气太热又全无创作兴趣。每天就把这篇来译,一连继续了一星期。但到后来觉得有许多不能译的地方,且读至下面,描写远不及前半部了,因之大失所望,但写了好些译稿觉得把它烧毁有点可惜。于是把这译稿改作了一下,成了《飞絮》这篇畸形的作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及怕人非难,终没有把这篇稿售去。本社出版部成立后,就叫它在本社出版物中妄占了一个位置,实在很惭愧的。”“总之这篇《飞絮》不能说是纯粹的创作。说是摹仿‘归ル日’而成作品也可,说是由‘归ル日’得了点暗示写成的也可。”由此可见,这是一篇带有改写或者说仿写性质的长篇创作,结构均衡当与作者仿照《朝日新闻》所载长篇小说《归ル日》的篇幅有关,所谓的艺术成就应是成功借鉴的成果。因此,《飞絮》虽是张资平的第二部长篇,与《冲积期化石》相比亦有质的提高,但因非原创因素,其艺术地位不宜高估。1934年6月1日《现代》第4卷第6期《飞絮》的广告中所说:“本书是著者成名时的第一部作,内容情节极尽委曲宛转之能事,描写刻画之深,亦压倒众人的。自创造社初版迄今,已行销数十版,而仍未见其减退,该作实为具有永久的价值之作”——“永久”一词显然具有广告色彩,但作品大为畅销及张资平因之而名声鹤起却是不争的事实。故杨家骆在1936年5月辞典馆出版的《民国以来出版新书总目提要》中说张资平“初期的创作如《冲积期化石》、《爱之焦点》等出版后,一班青年尚对之平平,自本书出版后,方得到许多青年的热烈欢迎,称为现代恋爱小说的典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