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四大声腔流派包括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
1、祥符调
即指流行于祥符一带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豫剧腔调。曾经有不少戏曲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在创立祥符调中立下汗马功劳,例如徐老六就是突出的代表,经他的手就办了八个科班,培养了大批豫剧人材。祥符调中比较早的女演员是王小焕、王玉枝等人。到1930年以后,祥符调中有影响的女演员就更多,如陈素真、马双枝、司风英、阎立品、姚淑芳、陈素花等。
2、豫东调
即指流行于商丘一带具有一定风格和特色的豫剧腔调。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蒋扎子。蒋原宗祥符调,曾在朱仙镇办班。由于社会的诸多原因,也是为了生计,蒋才迁徙商丘一带。由于该地语言发音和群众欣赏习惯不同,如唇音较多,吐字较轻,在行腔中喜加衬字,使唱腔较为轻巧、柔媚,于是形成所谓豫东调。
3、沙河调
即指流行于沙河流域的一种豫剧腔调。这种腔调是“祥符调和南阳梆子相结合的产物,在祥符调还没有流传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带的沙河西岸,流行着南阳梆子,后来祥符调在漯河、周口一带扎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阳梆子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豫剧流派”。这一派形成的较晚,虽然影响不大,风格不够突出,但也产生了些小有名气的演员。
4、豫西调
这种腔调在走上舞台以前叫做“地摊戏”,亦名“围狗圈”。是一种以山歌民谣为基础的土调,名为“河南讴”,后来吸收了早期秦腔——同州梆子的唱调,并与“弦索调”及“高腔”相参合,于是形成所谓河南梆。
豫剧介绍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