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很多人对历史学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真正的历史体现在历史的 思维方式 和价值观的引领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一历史 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历史知识”↓↓↓

★ 历史必修1各个单元知识 ★

★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

★★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 方法 :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2

第2课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措施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3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3)隋唐:门下省。 (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4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 文化 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

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 :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总结

★ 高中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总结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