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一个人愤然辞职的缘由和过程,让人感到唏嘘不已。这位辞职的朋友年富力强、业务精熟、务实肯干,在不同的岗位都做出了让人称道的成绩,群众口碑甚好,上级也列入重用考核对象,但后来的结果却变成了别人。
对于该人的辞职举动众说纷纭,大多说与当今仍然猖行的“潜规则”有直接关系。
听完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不久前几位朋友闲聊时对“耕耘”的调侃,说明此人虽然在官场“耕耘”多年,但都是在表层耕种,既没有深耕也没有勤耘,正所谓: 根不深,枝难繁、叶难茂。
翻开词典,“耕耘”这词有两种解释:其一:亦作“耕芸”。意即翻土除草,亦泛指耕种。如《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春夏耕耘,秋冬收藏。”唐元稹《代曲江老人》诗:“秋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其二:比喻辛勤劳动。如郭小川《中国的秋天》诗:“美好的收获,全靠那辛苦的耕耘。”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序》:“这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便打点精神、制订计划、准备参考书、拟订教学大纲,用全力来完成这一任务。”
由此可见,耕耘,是美好的也是崇高的伟大的实践活动。
我一直把“耕耘”视为崇高,并在日常工作中尽心尽力去做。因为耕耘在我眼中平凡而伟大,就像父亲母亲那样辛勤的劳作,依靠几亩薄田硬是把我们兄妹几人养大成人。在我看来, 一生辛勤耕耘的人,虽然很辛劳,但确是很伟大;虽然很平凡,但依然很尊贵。
近来,静坐陋室,几位朋友对耕耘的调侃之语又在耳边想起,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对“耕耘”二字的认识。
解一:既要“耕”还要“耘”。 耕,就是平时要按照职责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真正做出成绩,让上司认可,让同事认同,也就是创造被提拔重用的理由。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耘”,也就是要和上司多亲近、在上司身边多走动,说一些“希望领导多指点、多栽培、多提携”“一定不忘领导的厚爱之恩、重用之情”的话,让上司感知你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千万记住,那怕你的上司是阿斗式、一个“哈巴狗赶山,跑没跑劲咬没咬劲”的人,你也得“毕恭毕敬”,让上司在充分享受“权力”快感的同时而对你产生好感。
解二:耕耘就是“跟银”。 有工作能力、敬业奉献做出成绩,这是前提,只是你“钱(权)”途“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你只是像农人一样耕了,把土地平整了,但还要撒下籽粒饱满的“种子”,才能有所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提醒人们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想回报必须先付出,这就要求你逢年过节揣上“红包”,到上司家走动走动,到上司办公室汇报汇报。但这些只是让上司对你加深点印象,关键时刻你还得厚着脸皮、提着重金向上司表露心迹,让上司压压担子,最好是“毛遂自荐”说明愿望。这样,才有可能让你成为“成功”之人。
最近有一个谍战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我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颇让人玩味,这句台词与“希望领导给我加重点担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一个勇于为上司分忧的人。
再回到开头说的那个人,愤然辞职不能说明有骨气、有节操,而是不懂得顺势而为、韬光养晦,更是一种缺乏担当的逃避行为。 无法改变现实,你就得适应社会;要想改变现状,你就得创造改变局面的机会和平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道理并不深奥,只是许多人不愿违背操守、放弃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