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前言释义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前言释义

《谈方法》出版于1637年,笛卡尔运用法文写作,一***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对于各门学问的看法,第二部分是笛卡尔所寻求的那种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第三部分是这种方法引导出的几项行为守则,而第四部分如笛卡尔所说简短地接触了上帝和人的灵魂两个主题,笛卡尔陈述了证明神存在和人存在的理由,第五部分是关于物理学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他写书的理由和对前面的一些补充,而《沉思集》则通过6个沉思对于第四部分进行了深入。在译本方面,《谈方法》的汉译本是王太庆直接译自笛卡尔写作的法文版;《沉思集》则是运用拉丁文写作的。商务印书馆版译本的底本是1865年法文Simon版,而这个底本对于拉丁文原版的翻译有很多问题,所以底本质量欠佳导致了汉译本的跟剑桥英译本的差异。

我主要参考的是剑桥英译本对这个部分进行了重新翻译,而笔记部分则是重点是交代一下《谈方法》与《沉思集》的联系,以及前言中的两个反驳涉及《谈方法》的部分的补充。

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两条反驳的对象,即笛卡尔在《谈方法》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的叙述。

首先说一下笛卡尔在第二部分为自己的工作制定的四条原则,这四条原则是后面对上帝和灵魂乃至整个《谈方法》都遵循的原则:

1.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2.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为主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3.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设定一个次序。

4.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在第四部分,笛卡尔首先谈的是如何追求真理,就是我思故我在的论证:

1.清理可疑的看法,留下心中不可怀疑的。

2.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梦中都可以进入心里,但没有一样是真的。

3.因此,曾经到心中的想法都不是真的。

4.我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在这么想的时候,在想的我应当是个东西。

5.我想,所以我是。(我思故我在,法文Je pense, donc(因而;那么) je suis,拉丁文Ego cogito,ergo sum)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

“我思故我在”这样成为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而下面第一个反驳所要反对的就是下面对于“我作为实体,全部本质只是思想。”的论证:

1.正是根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真实性这一点,可以十分明显、十分确定地推出我是。只要我停止了思想,尽管我想象过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我也没有理由相信我是过。

2.因此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根本实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3.它之所以是,并不需要地点,不依赖于任何物质性的东西。

4.所以这个我,这个使我成为我的灵魂,是与形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形体容易认识,即使形体并不是,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它。

以上是关于“我思故我在”,以及“我作为实体的本质仅仅是思想”,可以说是谈论人的灵魂的,虽说只是在证明的最后提了一次“灵魂”这个词。但是在下面,笛卡尔又说道:“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这个命题之所以使我确信自己说的是真理,无非是由于我十分清楚地见到:必须是,才能想。”所以说,我认为关于我思和我在的关系,比较符合笛卡尔原意的是;我思时,我是存在的;只有我存在,我才能思。法文“donc”译为“那么”更好,即“我思,那么我在”。

而之后则开始涉及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就是第二个反驳的对象:

1.认识比怀疑更完美。

2.我正在怀疑。

3.所以我不完满。

4.我不能得出比我更完满的一种思想(这里的“思想”即,我思故我在,我在怀疑中得出来了认识,即我思故我在。)

5.我的这种思想,即“我思故我在”,应当来自一个比我更完满的自然。(有一种更完美的东西将这个观念放到了我的心里)

6.这种更完满的东西是上帝。(干脆一句话:它就是上帝)

这是由我思故我在的思路顺承下来的一种推论,笛卡尔还提到了另两种:

1.如果我本是单独的、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的,因而凭自己具有了我从那个完满的是者分沾到的那一小份,那么我能够根据同样理由凭自己具有我自知缺乏的一切,成为永恒无限、万古不移、全知全能的是者。

2.我知道自己缺乏某一些完满,那我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是者。

3.必定要有另外一个比我更完满的是者作为我的靠山,作为我所具有的一切的来源。

4.凡是表明不完满的,在神那里都没有,凡是表明完满的,在上帝那里都有。

(5.上帝是我的靠山)

第三种:

1.我的理智本性和形体本性是分立的,依赖合成。

2.对某物有所依赖是一种缺点。

3.这两种本性合成不是神那里的完满。

4.上帝绝非如此。

5.如果世界上的有某些理智和形体或其他并非十分完满的东西,它们之所以是应当依赖于神。

三种论证的***同之处就是,人的理智和形体以及世界上的万物(其他的理智和形体)都是不完满的,都是有限的,需要一个完满的、无限的上帝作为靠山和存在的条件。第一种论证则是说明我作为不完满者,对于更完满者的追求,需要神来成全,以此确立神的实存。

这条反驳没有考虑到笛卡尔在第二章为自己工作确立的原则,即“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笛卡尔要追寻的是确定的东西,并且按照他的思路,也只能找到“思维”这一种确定者。不论如何我思是确定不移的,而至于反驳中所说的属于灵魂的除了思维以外的其他东西,没有得到确证就不能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反驳者追求的是一种实在的可能性,笛卡尔追寻的是确定性,确定的真理。

如笛卡尔所说,在《谈方法》第四部分中,他的目的是专门追求真理,不是要谈事物的实在情况。还有一个第二部分所提到原则,即“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设定一个次序。”。笛卡尔思路,即确立的认识的次序是如小孩子学数学一样,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从最容易认识的东西开始,步步为营,再到复杂的比如函数等等。笛卡尔的这种追求真理的思路一方面是找确定的基点,另一方面是层层递进,由简到繁。这种思路下只找到了“思维”作为灵魂的唯一可能。既然笛卡尔认为他的思路是追求真理的思路,那这个思路下得不到的东西,即反驳者所说的其他属于灵魂的东西,就不是真理。笛卡尔也说,他会在之后证明为什么除了“思维”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属于我的本质,。

观念作为不完满的人运用理智得出的,当然是不会比得出这个观念的人更完满。但是,笛卡尔认为这里的观念是被理智活动代表(represent)了的,就是说人的理智活动代表了这种观念。在《谈方法》的论证中,这种观念本是是外在于人的,是完满的上帝将其放入不完满的人中的。而人运用理智将这个观念得出只是对观念的一种再现,是这种的观念的代表。在这种思路下,观念就比人本身更完满了。这里的“本质的功效也比我自己更完满”,我认为是说,《谈方法》里笛卡尔作为不完满的人正在怀疑,而怀疑中得出的观念“我思故我在”却是一种认识,认识比怀疑完满,所以这个观念还是比我完满。

而将这个观念放入人心中的神的实存,笛卡尔虽在《谈方法》里运用了三种路径论证,但是这里并没有正面回应,将这个工作在《沉思集》里继续完成。

笛卡尔认为上文的两个反驳还算是有一些价值,而不遵循笛卡尔思路并且基于无神论提出的反驳,笛卡尔不认为是合理的反驳,不予回应。反应了笛卡尔对于那个时代的哲学传统,即经院主义的一定程度的遵从。

这一段在中译本中是缺失的。这里提到的二者,其一将人的感觉归于上帝。上帝是完满者,人的感觉是不完满的,必定不属于上帝。其二假设自己的灵魂足够理解和限定上帝。上帝是无限者,人作为有限者无法把握无限。

这里说明了《沉思集》的工作,就是对《谈方法》第四部分简要接触的上帝和人的灵魂进行重新讨论,也可以说是更进一步的讨论。笛卡尔希望自己的读者都能从成见中走出,摆脱感官的干扰,并遵循他讨论的次序和联系,其实就是遵循《谈方法》第二章确立的那四条原则。

这一段大体上是说,让读者尊重其文本的整体性,在将反驳和《沉思集》本体这个整体看完之前,不要做出判断。而按照笛卡尔在《谈方法》中做出的论证,这里提到的要在《沉思集》中陈述的确定、显明的知识和想法,无疑也是上帝的赠予,因为人作为有限者,不能达到确定的真理,就连“我思,那么我在”的得出也是依靠着无限的上帝。人对真理的发现,只是在上帝的帮助下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