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陶道穴的定位 9 陶道穴的取法 10 陶道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陶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陶道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陶道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陶道研究进展 17.1 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17.2 治疗间日疟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陶道 1 拼音
táo dào
2 英文参考Táodào GV1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áod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陶道 汉语拼音 Taodao 罗马拼音 Taotao 美国英译名 Seeking Pat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2 富耶氏 IVG12 德国 LG12 英国 Gv13 美国 Go13
陶道为经穴名( Táodào GV13,DU13)[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1]。陶道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2]。古时以两丘相重累曰陶,颈七胸一两椎棘突较大,是督脉脉气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1]。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胸痛,神经衰弱,癔病,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头痛,热病,脊强,咳嗽,气喘,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虚劳,精神分裂症,脊项强急,颈肩部肌肉痉挛,感冒,颈椎病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陶道,在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5 穴名解古时以两丘相重累曰陶,颈七胸一两椎棘突较大,是督脉脉气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1]。
陶,《说文》:“陶,再成丘也,言丘上更有一丘也。”陶即陶冶,引申为治疗,又陶指陶灶。道,道路。本穴与任脉之璇玑,前后相应。璇玑在星象为北辰之枢。于此喻督经之气如羊角直升,缘身柱,上巅顶,下前额,循鼻入齿,衔接任脉下行,再缘督经循环不已。在古代观点,物体旋转最速者莫过于“陶钧”。中国古代谈天地运行称为“运转鸿钧”,即天体运转,阴阳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钧之居中旋转牵动四旁也。旋转则必生风,故其旁下之穴,名日风门。有名医取陶道治眩晕极效,以其有调于人体大气循环也。又见有人用本穴治疟疾,亦本其斡旋大气之理,调解阴阳,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诸症,均属全身疾患,如时疫、感冒、发热、恶寒、四肢无力、百节酸痛、烦满、瘛疭,惧皆有效。是其所关者大,所应者普也。譬如旱涝不均,得大气斡旋,则风雨调顺矣。故所治症多关整体,非仅限于局部也。故取譬陶钧之旋转,而名之以陶道。[3]
注:陶钧:古法制造陶器之转盘机也。其机上设平板,下有机轮,踏动机轮,牵引上板平转,置陶泥于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随盘自转,可使随意光匀。凡诸盘碗盎盂,埏埴以为器者,皆取制如此。[3]
6 特异性陶道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7 所属部位胸椎[4]
8 陶道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陶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下凹陷中[5]。
陶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俯卧取穴[1]。
陶道穴位于背部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2]。
陶道穴在督脉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陶道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陶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从大椎向下摸1个棘突,当棘突下间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垂直向下推1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陶道穴[7]。
10 陶道穴穴位解剖陶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一肋间动脉后支[2]。
11 陶道穴的功效与作用陶道穴具有解表清热、截虐宁神的功效。
陶道穴有解表清热、安神定志等功用[1]。
陶道穴通窍于上,主清热散风、扶正祛邪。所治之证多关整体,犹如陶冶,为火气所通之道。[3]
12 陶道穴主治病证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胸痛,神经衰弱,癔病,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头痛,热病,脊强,咳嗽,气喘,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虚劳,精神分裂症,脊项强急,颈肩部肌肉痉挛,感冒,颈椎病等。
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及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等[1]。
陶道穴主治头痛、疟疾、热病、脊强[9]。
陶道穴主治咳嗽,气喘,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头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胸痛,虚劳,骨蒸潮热,疟疾[6]。
陶道穴主治发热,疟疾,头痛,项背强痛;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2]。
脊项强急,头痛,热病,颈肩部肌肉痉挛,疟疾,感冒,癔病,颈椎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1][9][2]。
斜刺0.5~1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6]。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13.2 灸法可灸[1][9]。
可灸或药物天灸[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14 陶道穴的配伍陶道穴配合谷、风池治外感发热[1]。
陶道穴配腰奇、人中、内关、丰隆治癫痫[1]。
陶道穴配大椎、阴郄治虚热[1]。
陶道配神堂、风池,有祛风散寒的作用,主治洒淅寒热,颈项强痛,头昏头痛。
陶道配肺俞,有清热宣肺的作用,主治咳嗽喘疾。
陶道配曲池、风池、合谷,治外感发热[6]。
陶道配灸身柱、肺俞、膏肓,冶虚损五劳七伤[6]。
陶道配风池、支沟,治头项强痛[6]。
陶道配间使、内关、大椎、曲池,治疟疾[6]。
陶道配腰奇、水沟、内关、丰隆,治癫痫[6]。
陶道配风门、身柱、至阳、后溪,治头顶、脊背强痛[6]。
15 特效 ***陶道穴是一个能让人快乐的穴位,常按可使人心情安静踏实,精神得到愉悦[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重目暝,凄厥,寒热,汗不出,陶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
《针灸大成》:主痎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瘛疭,恍惚不乐。
《类经图翼》:一传此穴善退骨蒸之热。
17 陶道研究进展临床研究证明,电针陶道、大椎穴治疗慢性气管炎不但能迅速减轻临床症状,而且对肺功能、心电图、免疫功能也有显著改善[3]。
17.1 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针刺陶道可使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有人研究针刺大椎、间使、陶道等穴,治疗间日疟,治愈率为83.5%。在针刺前和针刺治愈后再连续针刺3d,进行植物血凝素(PHA)皮内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揭示针刺能够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6]
电针家兔“陶道”穴组,可使白细胞总数着增,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加强,抗体效价升高[1]。
17.2 治疗间日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