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字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义项:既有接受之意,又有缴付之意。
这种语言现象古已有之:例如:《书 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 “《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 “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种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的现象,叫做“反训”。
纳字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义项:既有接受之意,又有缴付之意。
这种语言现象古已有之:例如:《书 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 “《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 “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种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的现象,叫做“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