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悠久,所以史前的神话,上古的传说,后世的故事就特别丰富。它们有的成为上古史的基础,有的转化为成语故事,有的转变为小说、戏剧。
1.神话传说
普遍流行的有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伏羲创八卦、结绳记事,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新婚洞房,放逐丹朱,羿射九日,后稷种五谷,舜耕历山、抚琴歌南风,舜妃养蚕,舜定历法,大禹治水。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山西,集中于晋南一带。
这些神话和传说未必可信,但反映先民由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转向农业经济的粗糙过程。这些人物未必实际存在过,但这种过程却真实发生过。如女娲与伏羲原是兄妹,人类由他俩创造,这是反映婚配制度最原始群婚杂交时期的生育行为。女娲补天,反映那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使用制陶,所以才想到炼土为石,以补漏雨之天。神农尝百草,采集经济已很发达,学会采可食之物,并开始选种种植,于是才有后稷种五谷,舜王犁地历山顶,开发运城盐地。尧的亲民形象,其实是阶级未分化,首领生活待遇和百姓一样,是原始公社的历史阶段。经济已发展到食有余,交换已经产生,私有制有了萌芽,所以尧的儿子丹朱要夺舜的权,落得先流放后被杀的结果。尧派羿射九日,是有一段时期天气炎热干旱的写照。而大禹治水则说明冰期过去,温暖的间冰期到来,雨水加融水到处泛滥,生产遭毁(山洪冲走田地,大水淹没庄稼),生命可危(水毁、水淹、泥石流)。
这些神话和传说,有的有考古可证,有的有地质记录可查,有的从社会调查可得(18世纪以来原始部族的社会调查)。这里要指出蚩尤战黄帝发生在山西的一个旁证,1984年,寿阳西乡平头沟一带,发掘出《战蚩尤》的舞蹈,当地称“闹鬼”(其实是傩戏的一种别名),蚩尤带手下24个鬼怪,戴面罩,穿彩服与轩辕黄帝列阵厮杀。这一古代舞蹈保留到今天,不会是无风起浪,而是对运城地区黄帝肢解蚩尤相匹配的旁证。若能再仔细深刻地在运城、临汾、长治一带发掘,一定还会有这种《战蚩尤》的舞蹈保存,或许也可能在古籍中找到。
2.突出历史典故、成语
我国语言文字中多典故,常转化为成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精练的文字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讽喻,它常常是一段精彩历史故事的浓缩。
我国常用的成语有一万余条,已被编辑成厚厚的词典,有《中华成语大辞典》等各种版本。我没统计过有多少条出自山西,但见过200多页的《山西成语词典》。现就记忆所及,将使用特别广的出自山西的成语典故择要列出一些,以证山西灿烂文化。
上古神话中“精卫填海”是长治一带神农故事的一则,神农即炎帝女儿出游中淹死于东海,其精神化成精卫鸟,衔发鸠山之石欲填平东海。此故事发生在长子西部发鸠山之东一个较大的湖泊。
剪桐封弟,是晋祠由来的典故,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年幼时与少年成王玩于花园中,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剪成圭状送给叔虞,戏说:“把这圭送给你,封你做唐国之侯吧。”因天子无戏言,后来他兑现此语,当时称唐国为侯。因唐国有晋泉,故改唐为晋。从此才有晋国。
不食周粟,武王伐纣,灭殷兴周,前臣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于不周山。不周山在永济之南,为中条山的末端。
秦晋之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秦国,娶秦女为妻,此后两国互相帮助支持,结成友好。最后把两姓结亲也称秦晋之好。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称雄。后来魏、赵、韩三家实力盖过晋王室,最终三家瓜分晋国并被周天子所承认。从此晋国亡,三家与齐楚秦燕四国并立,称战国七雄。
唇亡齿寒,晋国欲借道虞国去灭虢国,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比喻虞虢两国相依相护,灭一国则另一国必不存,劝说虞不可借道。
围魏救赵,魏兵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不直接派兵援赵,而是包围魏国都城,魏军不得不撤军而去自保。
纸上谈兵,秦攻赵久战不下,因有老将廉颇守阵有力,秦假冒赵臣说廉老而无用,赵括年轻能干,于是赵国撤下廉颇而令赵括任将军,结果只会空口谈论兵事的赵括令手下四十万将士全被秦俘虏而坑杀。坑赵兵所在地在今高平县谷口村,因发掘得骷髅无数而建骷髅庙旅游点。
3.著名的故事、戏剧
我国的戏剧,常以改编历史故事或小说而来,山西就是许多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的发源地。
《赵氏孤儿》,讲述晋国忠臣赵朔遭奸臣屠岸贾诬陷而全家被杀,只有其子赵武因赵家忠仆程婴之子冒充赵武被杀才逃过一劫。逃出的赵武一直由程婴抚养,在盂县藏山隐居了十五年,才出来复仇,杀死屠岸贾。此故事被改编成各种剧本(《赵氏孤儿》或《托孤》),甚至被翻译到西欧,近代美国百老汇还有此西洋剧演出,并评价其与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可相提并论。如今山西不少山区还有“藏孤台”等地名,认为该地是赵氏孤儿隐藏之所。
北宋代县杨家将抗辽,一系列故事流传,不少被改编成名剧,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佘太君白发挂帅》等。穆柯寨位于五台山代县木格村(由穆柯转化而来,该寨子在木格村南山梁上,废墟今存)。穆桂英摆天门阵在浑源金龙峡。五台的台怀镇有五郎庙(杨五郎出家处),杨老令公衣冠冢(九龙岗边上)。
永济有《西厢记》的“普救寺”,张生攀杏树跨墙进莺莺闺房,如今各建筑仍在,古杏树已枯,新杏树仍立。有折子戏《拷红》,电影《西厢记》中插曲《月圆花好》流唱至今。
名剧《玉堂春》源于洪洞,《苏三起解》中“洪洞县里没好人”骂倒洪洞十万人。今好事者竟然立碑于城北大槐树边。明代县监狱也重修作旅游点开放。
薛仁贵,河津县修村人,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在军事、政治上的显赫功勋。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小说流传,故居“寒窑”也因王宝钏苦守八年而名扬四海。
神童“司马光砸缸”救友故事发生在夏县水头镇小晁村故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