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 大师 的释义是 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有造诣、被尊崇。于是,大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
大师”
的释义是“
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简言之,成为大师,有两项条件:有造诣、被尊崇。于是,大师的存在,便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存在。他们的存在,遮蔽着他人与群体,同时也遮蔽着历史。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永生。思想的不朽与伟大愈发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人们确立了大师的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
失语。像孔子说的“
予欲无言”
.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实在不能断定大师的存在是成全了我们还是妨碍了我们。
朋友说:“
纪念碑令我望而生畏。”
这确是悖论。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对经典的阅读,永远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在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者便带有了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而这种不平等又往往导致对思想的误读或者原意的遮蔽。然而,我们却大多是这样过来的,在自以为是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师的改写.与其说是对真理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崇拜——
大师的名字成为符号,它使我们皈依了传统的拜物教.
大师的叙述记录了人类的灵魂史,经典则是大师们的精神遗嘱,然而,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换句话说,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以绝对看相对,我们感觉不出自身在变,反会觉得大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