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的笔顺笔画:横、竖、竖、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拓展内容:
“汉”字具体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它在汉字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无“汉”字,西周及春秋金文有相似字形。
“汉”通常认为是形声字,字形从“水”,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难”省去“隹”为声。关于“汉”的本义,先秦经典《尚书》记载:“江汉朝宗于海”“冢导漾,东流于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汤汤(shāng),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洗洗”。二书所说的“汉”是河流的名称,即汉江。《诗经·小雅·大东》又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同书《云汉》也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显著;昭,光)。“汉”“云汉”指的都是天河。所以上古时代的“汉”字是什么样子,还不确定,有待于新材料的出土。
不过,《说文解字》既说“汉”是“难省声”,其不省者自当作滩;然而,《说文》又收有“滩”字作为“?”的俗体,与“汉”同在水部,似乎自相矛盾。但从许氏引《诗》“?其干矣”句,今本(《中谷有蓷》)作“暵其干矣”看,实际上“?(滩)”亦得读hàn。
大徐(铉)在“滩”下注了两个反切:呼旰切(hàn),又他干切,很值得注意。合理的解释似乎应该是这样:滩既是汉的本字,又是?的俗体,即今沙滩、河滩字。易言之,汉与滩古本一字,汉代以后才一分为二,赋予不同意义。
秦汉时期,“汉”的字形基本定型,绝大部分是左水(氵)右?(暵的右半部)的结构,都将“隹”省去了,只有极个别的“汉”字又省去水旁。汉代以后,“汉”字在历代书家笔下出现过多姿多态的形状,但其基本结构依然是三点水一个?(暵的右半部)。
不过,行书草书中的“?”,写法逐渐呈现简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繁难字的偏旁进行简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收集千百年来民间通行的简体字、行草书偏旁予以整理,将若干字所从的“?”简化为记号“又”,“?”字也就成了现在的形状:汉。
秦亡后,刘邦为汉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曾被项羽封为统辖巴、蜀、汉中等地区(境内有汉水)的汉王,所以他做了皇帝以后,就以“汉”作为自己的国号了。从此,“汉”字便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汉继秦而兴,兵威远震,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地,汉族成了中国主体民族不变的族称。由此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的。
有关汉代或汉族的典章制度、文化学术乃至生活习俗,均可冠之以“汉”。如汉隶,汉篆、汉印、汉镜,汉军、汉仪,汉学、汉字,汉语等等。在一些场合下,“汉”无异是中国的代表。现代日本人仍称中国诗为汉诗,中国语为汉话,中国的名称为汉名 ,欧洲各国称研究中国学问者为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