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业于耶鲁大学,先后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荣退教授。出版了心理学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编创了美国公***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
路西法本来是上帝座下的一个天使,后来却因为背叛上帝,堕入魔道,成为了恶魔。本书通过一个实验,展示了 很多日常生活中宽厚善良的好人,往往在特殊的情境下,犯下让人难以饶恕的罪行 。
先来看看在心理学史上,有名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 。
在1971年,作者雇佣了一批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并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卒、一组扮演犯人。然后这群大学生就进入模拟的“监狱”,进行为期两周的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
扮演“狱卒”的大学生变得残暴不仁。
扮演“犯人”的大学生则变得软弱不堪。
实验因为部分大学生心理崩溃而提前终止。
在这个实验中,这批大学生的性格都发生了肉眼可见的转变。
根据实验结果和日后的相关研究,作者出版了这本《路西法效应》,以此揭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
一、环境可以使人的性格发生转变
环境使人的性格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去人性化和去个性化。
1、去人性化
去人性化,就是通常所说的 丧失人性 。其表现在:
第一,否定他人价值,认为他人不配享有某项权力。
对于实验中的“狱卒”来说,每当有“犯人”挑战他们的权威,对他们行为提出异议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这些“犯人”施以惩罚。
惩罚的方式也很简单,轻则他们把这些“犯人”关禁闭,重则他们会对这些犯人“拳打脚踢”。
没有“狱卒”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在狱卒看来, 犯人都是违法的下贱胚子,没有资格要求被好好对待 。
“狱卒”否定了“犯人”身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价值,按照“狱卒”的逻辑,既然犯人没有价值,他们自然也就不配拥有人身权利。
再来看看其它一些例子。
美国历史上的黑奴。
对于黑奴来说,每一个奴隶主家里都有人在强调,黑奴与牲口无异,怎么对待牲口,就会怎么对待黑奴。
而这些黑奴眼中的暴君,大多数一转身,在对待自己的白人朋友时,又会无比的和蔼可亲。同时他们也享受着奴役黑奴的乐趣。
校园霸凌事件。
那些小霸王并非武力值高,爱找人挑衅,而是性格上跋扈,爱欺软怕硬,专爱挑软柿子捏。那些软柿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好欺负。同时,小霸王也享受着欺凌软柿子的乐趣。
这些欺凌的结果,可怕的并不是肉体上的欺凌,而是精神上的折磨。那些遭到校园霸凌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自闭,不爱与人打交道。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自身的优越感,对他人命运的掌控。
在担任“狱卒”期间,每一次对犯人的嘲讽、命令、玩弄,都代表他们对“犯人”的命运具有掌控力。这种掌控,代表着某种优越感。
可以说,他们是 贪恋“狱卒”的权力 。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追求优越感是人的一种本能,若是人在追求优越感的道路上,缺乏监管,这种追求很有可能会铸就无法挽回的悲剧 。
例如, 非洲卢旺达屠杀事件 。
当时卢旺达这个国家,主要由胡图族和图西族构成。胡图族的人口远胜于图西族,但从经济和文化来说,图西族相对富庶。两族一直相安无事。但后来因为殖民者介入,故意挑起两族之间的矛盾。
后来本来双方势力要协商和谈时,双方首脑却出了空难,和谈告吹。
胡图族政府军趁机崛起,大规模的屠杀图西族的难民组织,在三个月内消灭了图西族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屠杀的过程中,领导人甚至下令,要对图西族的妇女实行奸杀政策。他们企图通过用武力和奸杀的方法来掌控对方,从而实现自己所想要的优越感。
总之, 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人性的“恶”或许没有上限 。尤其是当一些人长期处于优越的地位时,他们甚至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2、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就是通常所说的 丧失个人的意见和个人独特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对群体,个人理性丧失。
《 乌合之众 》提到,在群体面前, 个人的理性往往不值一提,个人为了顺从群体,会让理智靠边 。
个体的力量很难跟群体抗争,而且在大多数时候,抗争了也没用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会选择随大流。
例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群女人因为嫉妒女主的美貌,以女主私德有亏为由,对她进行了疯狂地攻击。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从始至终也没有人站出来为女主说半句话。
例如,钓鱼岛日货“打砸”事件。尽管当时有一些理智的声音指出,打砸日货的受害者是中国人自己,全国打砸日货的热情仍然只增没减。
当个人的意见与群体的意见不同时,个人的意见会在群体的压力下,顺从群体的意见。
虽然有少部分人一开始的时候不会随大流, 但等到了他们在抗争的过程中跌了跟头时,他们的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
个人的力量难以与群体做抗争,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抗争后没有意义。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会选择随大流。
第二,面对困难,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人在屡屡受挫后,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改变不了环境,并因此选择顺从环境。
一些人即使遭遇不公,内心有所不满,也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只为息事宁人,以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例如, 实验中的“犯人” 。
在刚进监狱时,面对狱卒的不尊重还会表示抗议, 时间久了,他们发现抗议无效,就索性放弃了反抗 。
后来有一些犯人在申请假释的时候提出不要报酬,想以此换取提前释放。 当在他们被拒绝后,他们都乖乖地被拷回了监狱 。
没有人意识到,既然自己已经不要报酬,那就有随时离开的权利。只因他们忘记了,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囚犯。
PS:学生参与该实验,可以获得相应报酬。同时也可以提出退出,但是会失去报酬。
再比如: 职场性骚扰 。
据调查统计,中国40%的职场女性,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职场性骚扰”,但报警比例只有不足五分之一。
报警比例这么低,不是因为女性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而是 她们认为报警了,警方也帮不了什么忙 。
第三,对挑战权威者的厌恶。
这种厌恶不是出自于对个性的嫉妒,而是 出于自身的利益因对方挑战权威而受损 。
当不公平的现象四处横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人选择站出来,为弱者代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这些站出来的人有时候会因为挑战权威,使同伴受到牵连,让同伴利益受损。同伴也会因此憎恨那个站出来主持正义的人 。
例如, 实验中的“犯人” 。
有犯人在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选择与狱卒死杠到底,他采用绝食的方式来表达抗议。
狱卒让其他犯人,来劝这个犯人认错,并且乖乖进食。如果这个犯人不肯认错,所有人都会受到惩罚。
这位犯人始终没有认错,也因此遭到大家的厌恶和排斥。
总之,一方面,环境可以去除人性化,让人丧失人性,主要通过否定他人价值,提升自身优越感实现。
另一方面,环境可以去除个人化,让人丧失个人的意见和个人独特性,主要是因为面对群体,个人理性丧失,以及面对困境的习得性无助,甚至是来自同伴的压力。这一系列周围的环境,导致人的性格发生转变。
杰克·霍吉说过,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而 环境,会导致一个人的思想发生翻转 。
二、环境为什么可以影响人?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系统权威的影响,认知失调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
1、系统权威的影响
第一,在系统的威力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服从权威。
系统的强大在于有 制度的支持,威权的保证,以及获得资源的渠道 。而这也是一种简便的活法, 人们可以不费劲就能获得安全感,抱团生存,免受惩罚 。
系统又会强制要求人员服从 。因为一个人不遵守纪律、法律,会影响到整个群体。一群人不遵守纪律、法律则会影响整个社会。
基于此, 系统在人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是权威的代表,人们大多相信权威说的话,很少有人会去质疑 。
例如,父母买保健品。父母不相信子女的话,但是会相信公众号的话。因为父母的思想还停留在“媒体是就是权威,媒体代表公信力”的时代,所以父母更相信公众号,而不是子女。
再比如,日本侵华。对于日本人来说,侵华是为了建设大东亚***荣圈,为的是亚洲整体的繁荣,而战场上的烧杀劫掠,都是建立大东亚***荣圈的必经之路。
所以, 我们需要警惕权威机构,警惕官方把恶行合理化,以迷惑性的词汇,将恶行赋予好事的名义 。
第二,在系统的威力下,人会不由自主地顺应系统的规则。
这里的规则,可以是纪律、团体***识、整个大环境的价值观、某个地方的风俗等。
例如,华为。华为鼓励员工“加班”,再懒散的人到了华为,都需要适应它的“加班”文化。
新东方。新东方希望它的老师讲课要有趣,那一个再内向的人到了新东方,在课堂上至少都要尝试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究其原因,顺应规则, 一方面使人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使人避免被惩罚 。
当整个大环境充斥着某种价值观,而一些人又不愿意服从的时候,这些人往往会吃很多苦头。
例如,大龄“剩男剩女”。
虽然时代有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结婚、生子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仍然是要求年轻人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如果他们不愿意这么做,很有可能就会迎来身边人异样的目光。
很多大龄青年他们嘴上可能说不想结婚,不愿意生子,但过不了几年,他们可能就会结婚,生孩子等。
这也不见得是被父母逼迫的结果,很有可能也是他们为了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而做的自愿改变。
与此同时, 人们在顺应规则的同时,个性中不太切合系统的部分慢慢会消失,性格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
例如,读大学的人需要适应大学里的规则,读职高的人需要适应职高里的规则,在国企工作的人要适应国企的规则,做销售的人要遵循销售的规则。不同的规则,使每个人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
总之,凭借系统权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属性,将会对一个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指的是当人的想法与行为不一致时,人会感到不安。这时,人们会通过合理化自己行为的方法,换取自己的心安理得。
例如,明明处于戒酒的阶段,但公司聚餐的时候没忍住还是喝了酒。虽然心里知道不该喝,但还是会安慰自己,一切都是应酬,是为了工作。
婆婆明明知道干涉媳妇人身自由不对,但她们还是会安慰自己,认为自己是在管教媳妇,是为了整个家好。
很多家长打小孩,明明是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但他们会安慰自己是小孩不懂事。
对于旁观者来说,认知失调理论使其合理化恶行,遮掩罪行,美化悲剧。
对于受害者来说,认知失调理论也无法掩饰真实的罪恶。
总之,认知失调理论,将会导致一个人在错误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
3、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收到权威给出的积极暗示时,会信以为真,然后潜意识朝着他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内容如下 :
他从每个班随机抽取3个人,一***抽取了18个人。然后,他把这18个人的名字告诉校长,说这18个人智商非常高,将来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校长在罗森塔尔走后,就把这18个人当作重点对象培养。
多年后,等到罗森塔尔回到学校,想对那18个人进行后续访问时,那18个人果然都如罗森塔尔预测的那样,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背后的原因是:
对于校长而言,这18个人表现很好,校长会认为是罗森塔尔预测得准;这18个人表现不好,校长则会为这18个人找借口。即,在罗森塔尔走后,校长对这18个人格外关注。
对于学生而言,校长就是权威,校长的话对那18个孩子就构成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也因此相信自己具有天赋和潜能的。于是,他们对学习、工作充满了干劲。
可以说, 校长的态度和18人的表现形成了良性循环,18人也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
罗森塔尔实验,说明了 权威对人们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也正是因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权威对人们也有消极影响 。 如果权威进行误导,则会导致行为向坏的方向改变 。
在美国,曾经有这么一个学校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首先,一开始认定,班级里,蓝眼睛的孩子比棕眼睛的孩子更优秀。
一方面,认为棕眼睛的孩子体内有太多的黑色素,黑色素会让眼睛颜色变深,还会让人变得不聪明。另一方面,棕眼睛的孩子不能直接从水池里喝水,因为那可能会传染蓝眼睛的孩子。同时,老师总是表扬蓝眼睛的孩子,而总是批评棕眼睛的孩子。
孩子们表现如下:
一是蓝眼睛的孩子对棕眼睛的同学变得粗鲁、不客气。而就连最合群的棕眼睛孩子也明显变得胆怯、低声下气。二是原本聪明的棕眼睛孩子在学业上偏于迟钝,而本来反应较慢的蓝眼睛的孩子,则有了批评棕眼睛孩子托班级后腿的胆量。
总之,老师成功地让孩子们相信,眼睛的颜色,既可能是前途的标签,也可能是耻辱的记号。
以上实验结束一周之后,老师把颜色标记颠倒过来。即棕眼睛的学生其实比蓝眼睛的学生优秀。孩子们表现如下:
首先,孩子们在态度上没有对先前的角色那么热情踊跃了。其次,之前棕眼睛的孩子们,在占据优越的位置后,表现的相对收敛,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负面标签带来的刺痛。
总之, 系统的权威性,加上个人自身的认知失调,以及权威的引导暗示,会让一个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
三、如何抵御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即使身处再恶劣的环境, 只要自己知道行动起来 ,是有办法抵御环境的腐蚀的。
1、要有自我觉察力
自我觉察力包含两种能力,分别是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和坚持个人独特性的勇气。
第一,明辨是非的判断力
随波逐流的人 ,往往最容易被人利用、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例如, 《第一炉香》 。
女主葛薇龙本来是一个女学生,有着美好的未来,却因为缺乏主见,一步步在姑妈的诱导下,成为交际花,从而沦为姑妈敛财的工具。如果葛薇龙更有主见、更有原则一点,也许她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有自我觉察力的人 ,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反思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问题,犯了错,他也会马上意识到,也许就可以避免错误蔓延。
第二,坚持个人独特性的勇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而且越是自己独特的地方,就越能代表某种天赋或者兴趣。
坚持个人独特性,并不是要标新立异,玩非主流,而是 坚持自己 。 一个人如果能坚持自己,他就会明白哪些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哪些事情是别人要做的 。
总之, 头脑里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就不会轻易被他人影响 。
作者提出,锻炼自我觉察力,有两种方式:
一是自省。
二是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 曾国藩 。
在他在40岁以前,他一直都郁郁不得志。不仅如此,很多人与他的关系也不好。没想到的是,一次贬谪使曾国藩发现,自己不能一直这么颓废下去。
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每天记日记。不为别的,就为了对照一下每天自己都干了啥。通过自省,曾国藩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
后来,他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就尽可能地注意语气、方式,就这样曾国藩慢慢扭转了自己人见人厌的状态,成为了晚清最受欢迎的名臣之一。
2、要有情境的敏感度
一方面,警惕洗脑式言论。
我们生在一个处处被“洗脑”的时代,一些主打女性消费主义的公众号,成天鼓吹女性至上;一些贩卖焦虑的营销号,用各种方式让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一些传销组织抓住了人的弱点,整天宣扬一夜暴富。
还有一些洗脑式言论打着正义的旗号煽动我们的情绪。
另一方面,坚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
当我们做了不好的事,不轻易地原谅自己,坚持最基本的道德,不要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我们要努力找出自己错误的行为,并持之以恒地改正。
例如,上了公交车,我们坐了“爱心专座”。有老人上车后,我们却假装看手机不让座。事后,我们还安慰自己,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不让座给老人也没什么的。
3、要有榜样激励
发挥榜样对人的带动作用,让人愿意向他们学习,让人在抵御大环境的时候不孤独,从而更有力量。
一方面,榜样具有比较功能。
在榜样面前,当事人可能会产生比较心理,看看自己与榜样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例如,小时候,父母让我们以班上的某个同学做榜样。从父母让我们向那个同学学习开始,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那个同学作比较,看看哪些是他做得比较好,哪些是我们做得比较好。
另一方面,榜样具有规范功能。
人们会矫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向榜样靠拢。
与此同时,警惕榜样的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明星等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粉丝群体的效仿和其它行为。
总结一下,环境一方面通过去人性化,让人丧失人性;另一方面去个人化,让人丧失个人的意见和个人独特性,以此,来使人的性格发生转变。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人会受到系统权威的影响,会服从权威,顺应规则;二是因为个人受到自身认知失调的影响,会将错误的行为持续进行下去;三是因为受到权威的引导暗示,让自己陷入错误的循环中,无法自拔。
所以,为了抵御环境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有自我觉察力,即提升自己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和坚持个人独特性的勇气。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方式来进行锻炼。其次,我们要有情境的敏感度,一方面要警惕洗脑式言论,另一方面要坚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最后,我们要有榜样激励,让自己找到差距,同时矫正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笔者整理《路西法效应》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 CoachMind ”聊天页面, 回复“114” ,领取《路西法效应》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