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我们对花木兰的了解多半来源于《木兰辞》这首乐府诗。它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是,关于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正史均无确载,因此,花木兰这个人也就有了一定的争议。
目前来说,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花木兰(412-502),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家为军户,从小跟父亲学习武术,骑马、射箭、舞刀、舞棒样样精通,练武之余,还常常学习父亲的军书。太武帝年间,北边的柔然破边犯境,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她虽为女儿身,但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的职位,由于她思念自己的父母亲,被她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隋恭帝义宁年间(617年-618年),突厥犯边,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屡建功勋。后来,在和窦线娘交战中被擒,线娘知道她的女性身份后,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送信给罗成,木兰途中回乡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她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花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
第一种说法与《木兰辞》中所描述的情景比较相似。《木兰辞》这首诗的产生的年代虽然也有争议,但根据其最早著录于南朝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知其产生之时代应不晚于陈,而从历史地理条件等记述可以判定诗中的战事应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以此来看,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因此,花木兰故里在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也为大家所认同。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其中,并注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标着:木兰祠。
而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但是,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木兰辞》全文多处都有冲突,不知为何流传。
当然,不论哪种说法,她的这种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