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鉴赏辞典 人物形象鉴赏 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 妙玉》
贾府大观园栊翠庵里的女尼。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自小多病,因而入了空门,带发修行。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随师父来到都中,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后贾府元妃省亲,用请帖将她请来,住进了栊翠庵。
妙玉在十二钗中排列第六,但她在小说中所占的篇幅并不是很多,这原因也许如脂批所说的:“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
总括小说有关妙玉的描写,前八十回内计有: 第五回有关妙玉的判词的《世难容》曲,第十七至十八回妙玉首次出场,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第五十回宝玉去栊翠庵折梅,第六十三回派人给宝玉送寿帖,第七十六回续黛玉和湘云的凹晶馆联诗;***六处地方写及,确多是“笔笔带写”。后四十回内,恰巧也是六处: 第八十七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第九十五回为宝玉扶乩找通灵玉,第一○九回问候贾母病,第一一二回“活冤孽妙姑遭大劫”,以及第一一三回、一一七回通过别人的议论交代妙玉的最后结局。我们评论妙玉,主要就是根据上述小说所提供的艺术描写,其中特别是前八十回的有关描写。
妙玉的正式出场已是到小说第十七至十八回,她一出场便显示了她的身世不凡,心性高洁。她不仅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而且本人也极通文墨,模样儿又极好。当贾府开始去请她时,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后王夫人让人下了帖子去请,她这才进了大观园。试想: 以贾府之贵,趋奉者正愁无门可进,像净虚、马道婆之流即是如此,又何至于反要贾府下帖子去请?我们再联系后面邢岫烟介绍的“她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之语,可见她确是个藐视权势、心性高洁的少女。
妙玉进了大观园后,仍保持了她高洁的品格。她虽住在园内,却一直和贾府保持着相对的独立,除了和宝玉、黛玉、宝钗及邢岫烟等偶有往来外,基本上和贾府其他人没有往来,特别是没有主动的往来。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了刘姥姥等到栊翠庵来,其间因为刘姥姥喝过那只成窑杯,妙玉便嫌脏要把它摔了,这表明妙玉的“过洁”已近于怪僻。此外,贾母等一大堆太太奶奶们到来,她只给贾母捧了一盏茶,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只顾自己去吃自己的茶了,再没有和贾母等太太奶奶们去周旋奉承;以后贾母等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同样表现了妙玉的心性高洁。因为假如是一个品格不高的人,在这里不知有多少殷勤要献!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妙玉住进了大观园,便把她看成是所谓“依附权门,受贾府供养”的人。
心性高洁是妙玉难能可贵的优点,但生活中的辩证法往往就是如此: 有时事情过了头便会走向反面,尤其是生活在一个不能理解你的环境中,就更是如此。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的为人处世既如此孤高怪僻,当然不可能不引来人的非议。就连最宽厚平和的大嫂李纨,也流露过“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的情绪,其他人的不满和妒嫌就可想而知了。但对于妙玉这样身世地位的人来说,“太高”和“过洁”正是她平衡自身和环境矛盾,从而达到防身目的的一种武器,否则她早成了贾府老爷少爷们玩赏的尤物,又何至于要到贾府破败后才遭泥陷!
妙玉和宝玉的关系是许多研究者和爱好者感兴趣的问题。确实,妙玉虽高傲孤僻,不好亲近,但对宝玉却别有一番情愫: 宝玉与钗、黛同至她处品茶,她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斟与宝玉;栊翠庵盛开梅花,独宝玉去而能立即乞得;她自称槛外人,宝玉的生日却牢记在心,并特意派人送去祝寿的帖子……而宝玉对她也是情有所钟: 他善解妙玉的心意,不仅数语说得妙玉“十分欢喜”,而且很能献殷勤,连叫小幺儿打水洗地这样的小事也想到了;李纨罚他去栊翠庵折红梅,他最是“乐为,答应着就要走”,且过后又独自悄悄地去了一次;妙玉派人送来生日贺帖,他事后知道“直跳了起来”,责怪丫环“也不告诉”一声,“大惊小怪”折腾了一阵,看得比谁的帖子都“要紧”。虽然最终是“王孙公子叹无缘”,但公子的多情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俩之间的关系并无什么暧昧的成分,不过是少男少女之间一种自然的相互吸引,是彼此的气味相投和具有好感。妙玉作为一个世外人,她纵有情于宝玉,却不能不忍情;宝玉面对这株天边芳草、雪地红梅,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妙玉不仅“气质美如兰”,而且“才华阜比仙”。黛玉和湘云深夜联诗,妙玉走来听到,甚感凄哀,遂提笔一挥而就,马上续成了十三韵,使“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不仅是“诗仙”,还是通晓茶道的“茶仙”,她对水的讲究——吃的是五年前埋在地下的梅花上的雪;对茶具的讲究——拿出的都是古玩奇珍,没有一件俗器;而且品茶讲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些都是宝、黛等人所望尘莫及。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少女,其最后的结局却极其不幸。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续书,是写宝玉看妙玉和惜春下棋,致使妙玉心动脸红,因而回到庵里坐禅时丧失了镇静自己的力量,乃至“走火入邪魔”;再外加盗贼的不良之心,最后为其所劫,途中不从被杀。这一悲剧的处理大体和判词及《世难容》曲的描写相符,只是把悲剧的造因解释成是因为妙玉自己情欲未断,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被盗贼劫走,这未免削弱了对黑暗社会制度的批判的力量。根据她的判词,《世难容》曲及有关脂批透露的情况来看,她应该是随着贾府的败落而流落风尘,在尘世中强命挣扎,终陷于淖泥之中。她的悲剧并不是因为她本身情欲未断,而是由于大厦倾覆,像她这样一个青年女尼无力也无法洁身自保!也就是说,妙玉的悲剧并不是她自身造成的,而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正如写她的《世难容》曲名所提示的,她是因为“心性高洁”而最终为世俗社会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