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绝唱 严阵 赏析

绝唱 严阵 赏析

绝  唱严 阵  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第一题:作者写荷叶的美,红花的美有什么作用?这一题主要考查文章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而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答案的要点要涉及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上运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写荷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醉翁之意在衬托出残荷的美,作用是使行文摇曳生色,曲折有致,读来有悖常情常理,醒人耳目,避免了平铺直叙带来的呆板;内容上表现出作者对残荷美的称赞。在这里讲衬托这种表现手法时,要触类旁通弄清正衬反衬﹑铺垫﹑对比﹑烘云托月﹑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的异同。最好不要只是概念的交代,而要联系学生已做过的﹑已熟悉的阅读理解﹑课文,温故中豁然。例如:衬托有正衬反衬的区别,当你拿不准时就用衬托来概括。正衬,实际上是一种烘托,你说烘云托月,层层铺垫也未尝不可,《绝唱》中用绿叶﹑红花的美来衬托残荷的美就是正衬。反衬跟对比有相似之处,不过有主次之别,蝉噪林愈静就是一例,而对比没有主次之别,《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中通过写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而想念村庄无所凭借,两者对比突出在城市中思念村庄的不易和无奈。至于欲扬先抑,只是针对同一对象产生的前后不同的思想情绪调人胃口,《一日春光》中作者先写在冬日里等待春光的漫长难熬,不信了春天;写眼见冰融柳黄,有了一点春的信息,又被北风冷雨吹散,不信了春天;写蓦然找到,却是残花败蕊,春已远引,不信了春天,最后写自己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领略了春天的活泼﹑力量和生机,写出这一日春光的烂漫,使自己的怨恨憎嫌顿释,这就是欲扬先抑,设疑生色。如此有理有据,前后勾连,以新带旧,以旧知新,举一反三,化抽象为具体,知其所以然,日久自有神助。第二题“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目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这一题主要考对文中一句话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思考,答案就在文中,要让学生学会概括,分点答,从实和虚两方面入手。实指第六节写的残荷的美丽图案,圆明园残荷即使残破也要高高挺立;虚是由实引起的升华,从第7节中提炼出残荷不屈的精神,而这正是作者欣赏残荷产生震撼的理由。《寂寞书院冷》中写千年古柏同这里写残荷可谓异曲同工。第三题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绝唱”的含义是什么?“绝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一个词语的理解;而这个词语在本文中又是文章的题目,这可以说是“文眼”,是本篇文章的魂。“绝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两层意思:①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②死前最后的歌唱。而这个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则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是最后的,又是最高的、最佳的、最美的,即在作者的心中:残荷在生命结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凄美的展现是最美的,最佳的,是绝唱。此处使人联想到,卞毓方的《张家界》开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句中“绝对”一词就是最、极的意思。此句用了一个变式句意在强调,张家界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绝唱”的具体内容,则是要答出“绝唱”的理由。根据文中第7节可罗列出,不过要注意层次,分点答最好,不能笼统。具体内容:它显示了一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高尚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屈的沉默;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 第四题:“何况”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的是对“段”的理解,而“段”又不离“篇”,此段的的位置特殊,处于文末,故要通览全篇方能切中肯綮。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无非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思考,形式上呼应前文,内容上释了第一节中的“梦”。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思维不能聚焦,忽略联系前后文,答题含糊,究其原因还是文章未读懂,脑中作者的行文思路没有理清,命题者的意图没有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