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拼音时,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拼音当作音标,认为每一个罗马字母各代 表固定不变的音,合乎这种标法的就是准确的拼音,不合乎这种标法的就是不准确的拼音。然而这叫做音标 (transcription),而不叫做拼音 (romanization)。音标专用於字典标音和语音学的研究上,必须能够标人类所有语言的语音,且符号全世界一 致,并不得用同一符号标不同的音,或用不同符号标相同的音。在这种考量下,音标 通常符号数量庞大,而且必须用到许多罗马字母以外的稀有符号。由国际语音学会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所制订的国际音标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便是最佳代表,在1993年的版本中光是基本符号(不包括附加成分)就 有一百零六个,比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多出许多。
然而拼音的目的却完全不同。拼音并不是要放诸四海皆准,通用於全世界,而是要借 助最常见的字母表现出单一语言中的语音对立。因此同一个字母在不同语言的拼音系 统中可以代表不同的音。例如,字母R在美式英语中是接近「ㄖㄨ」的半母音,在西 班牙语中是挞音或颤音,在法文中是近似「ㄏ」的舌根擦音,各家各有自己的一套诠 释。又P、T、K三个字母,在英文和德文中发音类似国语的ㄆ、ㄊ、ㄎ,但在法、西 、义语中却等同於中文的ㄅ、ㄉ、ㄍ——可见一符多用是罗马拼音的基本精神,是拼 音之所以异於音标之处。
再则,在同一套拼音系统中,同一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音(如英文的C可以代表「ㄙ 」或「ㄎ」),不同的符号也可以代表同一个音(如英文S和C都可代表「ㄙ」的音),再再显示拼音是一种极富弹性的记音工具,属性与音标大大不同。
这时有人会问,为什麼拼音要如此允许符号与音值脱节?一音一符不是很好吗?答案 很简单:音标提供的是客观标准,而拼音捕捉的却是主观语感。客观与主观判断间常 常是有出入,譬如英文字母L,在字首发「ㄌ」,在字尾则是舌根化边音(中国人听 起来觉得像「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音效,但以英语为母语者,却不觉有明显差 异——这是主观与客观的不同,也是之所以要把音标和拼音分开的道理。
有了拼音不同於音标,拼音不是在比准的认知之后,再看部分学者以「不准确」为由 对当前的几套拼音系统提出批评,就显得不恰当了。曾有人批评通用拼音以V同时表 示闽的 [b] (台语「米」、「帽」、「马」)和客家话的 [v] 客语「王」、「 文」、「物」),认为容易造成混淆——这显然是把拼音当成音标,忘记了拼音可以 一符多用。如果V不能在闽南和客家语中代表不同的音值,那字母R在欧洲诸语中岂 不是天下大乱?加州数百万英、西双语学童岂不都无法学习自己的母语?
大陆汉语拼音用Q和X分别代表ㄑ、ㄒ两音,也时常为人诟病,而诟病的原因,不外乎 认为标得不准。之所以认为不准,是因为一般人觉得Q的发音应当如英文字QUEEN、QUICK ,而X的发音应当如英文的EXCEL、EXIT。这时就犯了两个观念上的错误:一个是把英 文发音和世界发音划上等号,一个是把拼音和音标划上等号。前者还情有可原,因为 英语毕竟是世界强势语言,而后者则是再度陷入了一音一符的迷团。
拼音与音标的差别,如用专业术语表示,可说拼音的目的在於标出一个语言的音位,也就是使用者主观的心理单位,而音标则是要标出的是音值,也就是客观的物理单位 。那麼接著要问的就是,国语有哪几个音位,语言学家是否有定论?很不幸,答案是 否定的。过去二十年内美国、台湾、中国大陆光是描述北京话音位的论著就不下数十 篇,但对子音、母音的认定都各有不同。
罗马拼音与汉语拼音的不同读法
2007-07-23 18:18
罗 e ke —e —o r ra tu chi shi
汉 ei kei —ei —ong l la
次与粗之间 qi xi
罗 tsu hu yu su si ti
汉 cu fu you si xi 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