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荥阳的风物传说概述

荥阳的风物传说概述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一年岁首,俗称“大年初一”(正月初一)。从腊月初八就进入春节的筹备阶段,从腊八到正月二十,统称为春节。

腊八,这一天吃腊八粥,八宝饭(富裕人家用糯米、莲籽、白果、玫瑰、银耳、桂元、荔枝、果脯和糖做成,一般平民用红薯、大枣、花生、豇豆、黄豆、绿豆、大米、小米煮成)。敬神后自用,习惯要留一大碗放在粮囤中间,以后每天做饭掺进一些,直到春节,谓之“接气”。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外出的人在这一天都要赶回家去,晚上烧香、放炮、敬神,把“灶君”(像)取下烧掉,送它“升天”,习俗是“女不祭灶”,必须由一家男性家长作代表,向“灶神”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房室”,为迎春节的卫生大扫除。“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年鸡”准备年菜;“二十八贴嘎嘎(春联、门画);二十九蒸馒头”,它不仅是春节期间的主食,又是瞧亲戚必备的礼物之一。汜水县境新媳妇春节走娘家,携带大油糕每个5至10公斤,故留下称女孩为油糕的俗语,生了女孩子就说“拾个大油糕”。

三十包扁食,三十日下午户户包饺子,先敬神,后全家吃。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晚上称“除夕”,人们要熬年(彻夜不眠),表示对过去一年的依恋不舍,也叫“辞岁”。凌晨,人们在院中四周遍撒芝麻杆灰或草木灰,叫撒岁,开始敬神、烧香、化纸、放鞭炮、点柏枝火。然后全家人围坐炉旁,边包饺子边漫谈家常,庆祝新的一年开始。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黎明之前,燃放鞭炮,烧香敬神,随后分长幼就食一年中的第一顿团圆饭———饺子。早饭后拜年,儿孙先给先人灵牌和老人磕头拜年,然后乡邻互相拜年问好。各家都准备花生、核桃、红枣、柿饼之类,招待贺客和成群结队前来“磕头”的孩子们,对关系密切的人家的孩子,还要给“压岁”钱。

团圆席。初一年饭,根据家庭条件,备办丰盛菜肴,全家会餐,叫团圆席。这天不劳动,“男不拿笤帚,女不动针线”,牲畜也休息,俗语说:“大年初一,骡马歇役”。

初二开始走亲戚,这天新婚夫妇去岳父家拜年。

初三为“鬼节”。父母新丧,闺女(女婿)要回娘家扫墓,禁忌到别人家去。从初二到初九,习惯是串亲贺年时间,一般顺序是先新后老,先近亲后远亲。荥阳、汜水一带的礼物主要是大白蒸馍(解放前多用白面做皮内包柿皮、菜馅或红薯,说是“规矩”,实际是缺少白面,广武一带是拿点心。建国后大多依旧,近几年都改为拿点心,新女婿头一年瞧岳父,还要外加一块“礼条”(大肉),几包点心糖果,近年又添加烟、酒。

正月初五俗说“破五”。意指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忌讳,如忌打破碗、盆、缸等。打破了谓之出了“破茬”、或擀面片吃,谓之补“窟窿”。这是因为过去家人欠债多,不顺心事情多,吃了饺子或面片,不再有“破茬”,或把欠下的外债(窟窿)补住。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叫灯节,又叫上元节,传统习惯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而十五是正节日。十六要吃油炸食品,到闹市游玩,俗称“油六”或“游六”。节间,县城照例是3台大戏,白天各乡“故事”(街头上的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纷纷进城赛会,蒋头狮子、车厂旱船、龙泉小车、高跷,西街背歌、肘歌,百花齐放,热闹异常,晚上龙灯旋转飞舞,鞭炮齐鸣,人如潮涌,游遍东、南、西3关,最后集中在城隍庙表演后方才散去。在多数有条件的乡村,也组织文艺队在本村街巷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正月十五的灯节更是丰富多彩,各乡精选的节目要到县城汇报演出,呈现一派升平盛世景象。

三、小年下 正月十九小年下,俗说:十九,封口。早饭家家吃饺子,谓之“封口”,意指年节已尽,以后将进入农事活动,当日,白天要烧香敬神,晚上闹花灯,因无月光,烟花灯光更显得耀眼夺目。

四、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意指春汛到来,农事渐忙。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这天要吃爆玉米花、炒豆,中午吃油炸食品。

五、清明节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之一”,群众有在这天外出踏青与扫墓的习惯,因而也成为一年中四个鬼节(正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之一。这天,各家都要到坟上供奉祖先,葬埋已过三年者要“添坟”,在坟上挂红、白、黄3色纸旗,如亡者子女众多,谁挂的早就表示谁的孝心虔诚,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七月十五在当日,”之说,清明节前要早几天上坟,最迟不能超过清明节中午,表示对死者报告农事渐忙,不能时祭之意。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节日,俗称端午节。人们习惯门上插艾枝,佩戴香囊、吃江米粽子、油炸糖糕,近河居民还要将粽子投入河中,意在喂鱼,使其不伤害屈原遗体。在这一天日出前人们还要到郊野采集远志、车前子、艾、猫儿眼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备作解暑去毒之用,小孩子穿绘有蝎子、蜈蚣、青蛙、长蛇的黄色衣服,脖颈与手脖、脚脖、拴五色线,意可避免毒虫叮咬。

七、七夕 即农历七月七日夜,相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天晚上,少妇们对月穿针,向心灵手巧的织女求教,所以又叫“乞巧节”。

八、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日,人称鬼节。此时家家户户备办祭品上坟祭祖,旧时,近河村庄晚上还要放河灯,用秫杆扎成小方格,上面插上裹着油泡棉絮的竹签,点燃起来放到河里,顺水漂流,满河灯火,意在超度水中溺鬼。

九、仲秋节 俗称“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十五日,天高气爽,明月高照,人们有赏月习俗。节前亲友互送月饼,祝愿节日愉快,还有给出嫁闺女送月糕的习俗,月糕蒸的圆形,中夹红枣,含意是祈求外甥早日做官富贵,月糕最大的直径一尺七寸。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称“重九”,亦称“重阳”。因九为阳数,且谐音长久,秋高气爽宜于外出远足登高,近年又被国家定为老人节。

十一、十月初一 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扫墓的日子。俗话有“十月一、晚上坟”的说法,十月一日之后,农事已了,进入农闲季节,有暇回忆祖上恩德,表示悼念。

十二、冬至 是廿四节之一,俗称“交九”。时令进入严冬,家家户户习惯吃饺子,说是不会冻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