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下面是 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篇二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解释: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释: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释: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解释: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1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解释: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篇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释: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解释: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解释: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解释: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解释: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9、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释: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释: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解释: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1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解释: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解释: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篇四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解释:“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7、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9、不自见,故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1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