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考 "鸿门宴"上的项羽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彼可取而代也!” 我们从项羽小时侯的言语中发现一个“大志”“大勇”的英雄。我们同样能从钜鹿之战中寻见一个力挽狂澜、叱咤风云的英雄。可是“鸿门宴”中的项羽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大惑不解。 多少年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司马迁认为项羽“自衿功伐”。 毛泽东认为项羽“沽名钓誉”。 钱钟书先生就在《管锥篇》中说(记不很清楚,大致若此),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而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项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贯。 钱钟书先生还说:《史记》描写人物性格,无复错综如此者。 复杂的确复杂,但究竟是何原因使项羽“如此复杂”呢?本文试着以管窥豹之一斑。 猜测之一 心理解剖:赎罪——补偿 刘项“戮力攻秦”的背景是:“怀王”与诸侯定下口头协约——先破秦入关者做关中王。尽管名为项羽“义父”的怀王私下为刘邦考虑的更多,尽管刘邦“天时”“地利”“人和”率先“破秦入关”,但项羽的实力“凿实”强大,是诸侯之“大哥大”,没有人敢与之“直接”抗衡,所以虽然刘邦有作王的打算与准备,但“惧于”并“迫于”项羽的实力强大,也只好“让煮熟的鸭子飞掉”,心不甘情不愿的为项羽作嫁衣裳。所以,从项羽这一方讲,项羽作王——无理无凭!只能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拳头而非道义“争夺”“王权”——项羽肯定也知道这一点。所以项羽心理应该是矛盾的,在作王(独领风骚)与道义(遵守约定)之间徘徊,当称霸诸侯的一面打败遵守约定的一面时,项羽便选择了称霸,违背了誓约。这足以造成项羽内心深处的负罪感,违背约定——对不起怀王(见证约定的信人),对不起刘邦(一个暂时的弱者),对不起“天下”(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起自己(自以为是的自己)。 所以,靠“拳头”的项羽有一种想对刘邦的“补偿心态”。这好比绿荫场上,裁判觉得对一方“裁判”过松或过严,便找机会对另一方“补偿”;对一方的越位进球没判清,那么补偿给另一方一个点球吧!(当然,项羽比不得“旁观者”裁判,他忘了自己就是其中一方的守门员!)那么,在有一千万个杀掉刘邦机会的鸿门宴上放他“刘某人”一把,正好一举两得——留下宽厚的面子,同时好好的补偿了刘邦一下。——那是刘邦的命啊!刘邦应该知足了。 这种“负罪——补偿”心态造成了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的迥异于常。 猜测之二: 妇人之仁:宽恕——放纵 “君王为人不忍。”范增这样评价项羽。有一定的道理,但绝不对。这是对项羽的容忍。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的我们应该给以客观的评说,“为人不忍”是一种自大家对致命敌人的宽容,是一种对敌人的放纵。 项羽将对敌人的“放虎归山”理解成可向世人表白与到处传说从而捞取“为王资本”的“宽容”,实在是一低级错误。怪不得范增张口就骂——“竖子”——昏蛋——太昏了! 是项羽头发长,见识短;更因为项羽自衿功伐,沽名钓誉,寡谋轻信——有几个“兵”烧的! 这一点大家关注很多,恕不赘述。 猜测之三: 精神分析:个人——群体 这一点主要说项羽对樊哙的态度。 放在平时,项羽怕谁?谁都不怕!谁敢给项羽来横的——项羽就“扁”他!可是,鸿门宴上“披帷西向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瞋目视项王”,且语言激越,话里带刺,公然指桑骂槐,而项羽还说连夸“壮士”,并“赐”酒“赐”肉,对樊哙对自己的指责只作“未有以应”的反应只说“坐”。让人生疑——项羽怎么了?仿佛没了精神,没了个性,奇怪奇怪真奇怪!我想起《西游记》里“老孙”脱身逃走的一幕,身体在,“神已走脱”,其情状也不过如此吧。 原因何在?我想借用我不很精通或说一点都不精通的“精神分析说”来解释一下。 狼见了羊,就有一个念头——吃掉他!羊见了狼就有一个念头——欲自救而逃跑!羊见了羊,狼见了狼,就没有这种反应。 项羽与樊哙应该属于同一类型之人。“如虎似狼”的壮汉形象,他们健壮、粗鲁,剽悍,英勇无畏,顾大义,视死如归……从形式上讲,项羽应该是扩大的樊哙,是重权在握的樊哙;而樊哙应该是缩小了的项羽,是野心很小的项羽。 所以,当项羽“遭遇”樊哙(或说当樊哙为了与刘邦同命),项羽的那种“个人优势”——或说物种品质(品种?)优势,就明显受到了同化。像一条河遇到了另一条河,只能交汇,还能怎样?所以,项羽像找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终于找到组织了!抵抗心理全无,对“异类”的“恶”意当然消失殆尽。“项羽”的意识埋没到“与项羽一类”(樊哙)的意识里,构成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容忍了项羽的个人意识,融化了项羽的个人意识,注定“项王未有以应”。 好在古人已经发明了“惺惺相惜”这一词语,或许可以作为对这一观点的小小补充吧。 猜测之四: 政治见识:王国——天下 项羽的心理装着天下么?我看未必。天下在范增的心理,只在项羽嘴上。可怜天下谋士心!目标远大的谋士范增的终点是天下,而此时项王的终点很有可能就是“关中王”,或者只要名义上项王拥有天下,分江而治也行。如果不是范增三番五次的用“天下”一词“填鸭”项羽,我想项羽的词典里肯定只有“关中”。你想这有多么可笑可悲啊。 鸿门宴,项羽已经将关中王冠于自己头上,“求仁得仁又何怨”?关中王项羽“何不厌之有”? 刘邦“舍车保帅”——舍弃关中王,保住争夺天下的资本。而项羽适得其反,争得了关中王,却白白(或说失手)放弃了天下。 所以,项羽小时侯学习时毛躁的作风已经影响到他现在的政治见识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项羽至死不悟,可叹。怪不得,当记者询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原因时,获奖者说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想一想项羽小时侯的“彼可取而代也!”——真是个神童(神经病儿童)!——将自己的大好机会(代秦王民)徒然让给自己看不上眼的对手。 猜测之五: 军事才能:硝烟——平和 这一点简说。 项羽有军事上的才能,在沙场上绝不含糊,万军丛中轻取敌将项上人头。“破釜沉舟”,诸侯“作壁上观”。可以说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项羽是一位大智大勇、当机立断的英雄。我们不得不竖大拇指,胸中洋溢钦之情。但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项羽便没有了方向感,失去灵敏的判断,找不到自己的敌人,也很难确定自己的攻击目标,似一只没有对手、没有斗志的大公鸡。如果项羽“旦日飨士卒”,那么必定“击破沛公军”。但——那是在战场上。鸿门宴——宴会场——对方又无军事上的“斗志”——引不起项羽的“杀人如恐不尽,刑人如恐不胜”的“兴致”。项羽也根本没把这次宴会当成战场,也没有确定“攻击目标”,因而刘邦能不死啊。换句话说,项羽善于武斗,不善于文斗。那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败给思考“安得猛士守四方”的刘邦,也就正常得不值得奇怪了。 管窥之见,臆断之处多多,敬请方家不吝批评。 我心中的英雄——项羽 古往今来,谁是至情至性的真男人伟丈夫,惟有项羽也! 项羽是一个大英雄,追忆当年的金戈铁马,可见一斑! 项羽二十四岁和叔父项梁发事起兵,身经七十余战,每战必身先士卒,亲自抄戈杀敌。项羽为解钜鹿的赵国之围,由于作战策略上的分歧,不惜杀了自己的上司“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随后领兵渡黄河救钜鹿,过河后,皆沉船,破釜,烧营舍,持三天口粮。意思很明白,不解钜鹿之围,没有打算再回去。这种气概亘古鲜有。这就是“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援救钜鹿之围的诸侯营垒有十几座之多,但诸侯之间不是争吵就是惧怕,没有一家敢轻进,都想坐收渔翁之利。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作壁上观。项羽领兵九战秦军,杀声动天地,泣鬼神,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作壁上观的诸侯军看了,人人惊恐。及楚军败秦,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没有一个是站着走进去的,怎么进去的?都是噤若寒蝉跪着爬进去的,没有人敢仰视项羽。身经百战的诸侯将领,不敢仰视的人物,这个人物是何等地英勇?这个人就是项羽。 当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时,项王对刘邦说:自秦以来,天下纷争久矣,原由皆因两人起,现我愿意单独和你决一雌雄,无论胜败,就此不要让黎民百姓跟着倒霉了。刘邦笑曰:我肯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大怒,天下哪还有这等无懒。即三次命勇士挑战,结果,都被汉军中神射手楼烦射杀。最后,项羽亲自披甲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羽瞪大眼睛怒斥楼烦。项羽怒斥的威力如何,用韩信的话来说:项羽怒斥呼喝时,上千的人吓得不敢动一动。这时的楼烦是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即回营垒,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之,项羽也。刘邦这一惊非同小可。这就是连对手也吃惊的项羽。这就是为天下苍生计的项羽,大气度也! 后来在垓下被韩信重重包围。项羽最后率八百壮士突围,徒步杀死汉兵几百,即使身受重伤,汉军将士也不敢轻易近他。江岸边,是英雄的归宿,乌江亭长已经把船停在岸边等他,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也有千里,亦足做王。项羽笑道:上天亡我,我渡又何谓?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今天已经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兄仍然以我为王,难道我心中能安稳吗?我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呢?爱马一匹,名曰“骓”,随羽五年,不忍杀之,送与亭长,再无牵挂。当他看见自己过去的旧将吕马童时,笑着说:你不是我过去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我人头,并赏万户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语罢自刎而死。这是何等地蔑视,这是何等的悲壮!他自杀了,死亡算什么?死给敌人看,死给朋友看,死给天下人看。这就是项羽。 项羽的英雄气概无人可匹,他又是那么幸运,得一真正的红颜知己——虞姬! 虞姬的情形史书记载甚少,史记记载也不过渺渺几笔:项则夜饮,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视。至于虞姬的结局,《楚汉春秋》作了补充: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为项羽持剑一舞后自刎。 后来人对虞姬的演绎,可能更丰满一些,象京剧《霸王别姬》里她的唱词: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何日里,方免得,兵戈扰乱?消却了,众百姓,困苦颠连……这就是真实的虞姬,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美人已知项王已很难幸免,死亡算什么,面对死亡,我可以笑着跳舞给你看,面对死亡,不愿独生,不愿后死,不愿项羽牵挂,这就是虞姬;死亡算什么,我可以先死给你看,死给我的英雄看,死给我的情人看,这就是美人虞姬!这是一种浪漫和凄美的死法,为英雄! 虞姬的绝世风采,她的千古情义,她的无边豪气力压古代的四大美人,以我看来,此等的绝代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是虞美人让那四大美人相形见绌!虞美人!好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笑看当年的阴险刘邦,霸道的吕雉,也是相当的般配。一个无情无义,心术权谋一流;一个飞扬跋扈,狠毒莫过人彘!项羽和虞姬,一个光明磊落,一个柔情万种!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若是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是输了,但输的惊天地泣鬼神!英雄和美人从来就是悲剧收场,正是这种大悲,才留给后世无尽的缠绵和回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英雄项羽和美人虞姬。为这样的英雄美人,为如此凄美的爱情,我悲歌!我赞叹! 桃花记得题诗客 斜倚春风笑不休 项羽的真实面目?说到优点,这点反而比较明确,主要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执著,这又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乌锥马和虞姬、一个是他对战争和江山的特殊感情。项羽立志打江山,为的是‘除暴秦’,他靠着一炳方天画戟,马背上驰骋,从8000人开始到拥有雄兵百万,到最后只剩下28人,一路上可谓战无不胜,正是这些胜利让项羽披上了一层光环,也让他犯晕。他的勇猛让他瞧不起计谋、战略,在他的眼里,这些通通不值一提,男儿要显真本领当去沙场,两军相争勇者胜。所以注定了他的失败,对于历史而言,项羽是愚蠢的。但是这个个体却又是那么的可爱,无论是吕后调戏他、想支持他,被他唾弃;还是他所谓的倘使虞姬不在、天下于我何足道也的痴情都让人由衷的喜欢他。所以我觉得始终有两个项羽,疆场上的项羽残暴、营帐中的项羽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