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简明逻辑学导论的译序

简明逻辑学导论的译序

2002年2月—2003年2月,我作为由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同资助的CSCC Fellow,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与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苏珊·哈克(Susan Haack)从事合作研究,此行当然另有任务,但我也同时留心美国的逻辑学教学(包括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情况,并且听了一些逻辑学和哲学方面的课程。我当时发现,美国的逻辑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

(1)数理逻辑型,主要讲两个演算,即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这种逻辑教材在20世纪40—70年代较多,如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兼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逻辑方法》(1950)、苏佩斯(Patrick Suppes)的《逻辑导论》(1957),以及柯比(Irving M. Copi)的《符号逻辑》(1957),但这种教材近来并不特别行时。

(2)逻辑导论型,这方面最成功的教材有三本:第一本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柯比编写的另一本教材《逻辑导论》,它自1953年出版以来,到2001年已出至11版,被广泛使用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仍属于热门选择范围。此书后来由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领衔翻译,列入由我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于2007年出版。第二本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编著的《简明逻辑学导论》,当时出了8版,最近出了第10版。当时迈阿密大学一位逻辑学教授送给我一本,并且告诉我说,这是当时正在美国热卖的逻辑教科书,大有取代柯比的《逻辑导论》之势。第三本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哲学系教授卡哈尼(Howard Kahane)编著的《逻辑与哲学》,它自1969年首版以来,迄今已出8版。台湾双叶书廊于2004年出版了由东吴大学哲学系庄文瑞教授翻译的中译本。

(3)批判性思维型,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到现在为止接近占领国外逻辑教学的半壁江山(30%—40%),在内容上它有意淡化技术性过强的部分,注重日常思维的具体实践的分析,特别是对日常思维中推理和论证的分析,十分注意逻辑对日常思维的有用性,其口号是“逻辑应该与生活相关,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相关”。

真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06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辑助理吴兴元先生找到我,要我领衔翻译赫尔利编著的这本《简明逻辑学导论》,列入该出版社的“大学堂”丛书出版。我在征询有关师友和学生的意向之后,遂把这件事情答应下来。不过,在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我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无疑影响了此事的进度。关于具体的翻译事宜,特做如下简单说明:

(1)此书译事分工如下:

陈波:翻译序言、目录、附录“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撰写“译者序”;校对第3章、第6—14章及练习题答案,并对所有译稿做统稿工作,以保持全书的术语、符号、格式等的一致。

宋文淦:翻译第1、2、4、5章及练习题答案;翻译除“奥卡姆”之外的其他“杰出的逻辑学家”。

谷振诣:翻译第3章及练习题答案。

徐召清:翻译第6—7章及练习题答案、重要词汇。

张闵敏:翻译第8章及练习题答案。

熊立文:翻译第9章、第11—12章及练习题答案。

张玲铃:翻译第10章、第13—14章及练习题答案。

(2)我们的翻译最初依据该书第9版进行,待各位译者完成任务,我从牛津大学回来之后,出版社方面又寄来了新出的第10版,要我根据新的第10版重新校对全书。从页码上说,第10版增加了近30页。据我检查,其中有些变动是实质性的,例如新增加了13页“杰出的逻辑学家”简介,书末的“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经过完全重写和扩充;有些变动则是非实质性的,在我看来,纯粹是为了使新版本“不同于”旧版本。对于实质性变动,我们大都补充翻译出来;对于非实质性变动,例如在练习题中把一个人名改成了另一个人名,诸如此类,译文则未作改变。

(3)考虑到此书篇幅太大,有些内容对中文读者来说意义不大,我们在翻译时对原书做了很小的“缩身”,即略去了少量内容不翻译:例如,对于“序言”中长达三页多的致谢辞,所罗列的长长的被致谢者名单略去不译;每节的练习题数量多,篇幅大,很多直接选自英文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和书籍中的段落,占了很大篇幅,并且由于中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也不太好理解。于是,我们决定只翻译原书中给出了参考答案的那些练习题,这不到原书全部练习题的三分之一,因为原书是每隔三道题给出参考答案,还有一些练习题根本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接受我们的这些省略,认为它们是必要的,不会影响译本的品质,也不会影响读者对原书的理解。

最后,我想简单谈一谈本书(甚至是国外的大多数逻辑导论教材)的一些特点:

(1)本书是逻辑导论型教材,它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学生和读者传授关于逻辑学的一些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在这方面,它注重各种内容兼收并蓄,既有传统逻辑的内容,也有现代逻辑的内容;既有演绎逻辑的内容,也有归纳逻辑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既有技术性很强的形式部分,也有与日常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的非形式部分,有时还讲一点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及其有关的哲学问题。总的说来,该书几乎包括了当代逻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它试图由此建构出逻辑学的某种整体形象,并由此传达关于逻辑学的一些重要观念。

(2)该书要完成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或读者处理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这包括教会学生或读者把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区别开来,并实际动手建构好的论证,识别和批驳坏的论证,由此培养学生或读者合逻辑的,也就是合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该书认为,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甚至是在民主社会中成为一位好公民、一位负责任的公民的关键。

(3)该书的编著者特别注重逻辑内容与历史内容和社会现实内容的链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10版用13页篇幅给“杰出的逻辑学家”,简述了历史上14位重要逻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正如作者所言,这有助于使常人眼中有些冰冷和生硬的逻辑学更加人性化,也会因其与历史的链接而更为有趣,从而增加对逻辑学的亲切感。另一方面,本书中所使用的大量例证,不是作者坐在书桌前和扶手椅里生编硬造出来的,绝大多数都选自报刊杂志文章,政府文件、报告、讲演辞中的段落,有关书籍中的段落,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或读者实际地感受到,逻辑学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的东西,好的或坏的推理和论证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决策等发生着实际的影响,只不过好的推理和论证发生正面的影响,坏的推理和论证发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来说,逻辑学也是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我们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的方式和效率。

(4)从本书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出编著者和出版者的用功和用心。例如,与本书配套的,有网上学习程序学逻辑,其中包括听力文件和视听文件,帮助学生或读者更顺利和更有效率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学时安排,选择本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定制特别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教材;书末有详细的术语定义和索引,等等;本书还及时更新,作出新的修改,纳入新的内容,不断推出新的版本。在所有这些事情中,当然可以看到他们出于商业考虑的影子,想使本书卖得更多,被使用得更广。但不可否认,其中沁透了他们的心血、汗水、用功,特别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认真态度。他们是力求通过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来获得读者的青睐,从而获得商业上的利益。

我由此得出的教训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有它们的理由;我们与其对成功者吹毛求疵,不如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他人能够获得成功,而自己收获的则只是平庸或失败?人生苦短,每个人都能力有限,也许我们不能成就很多事情,但我们至少应该把一件或两件事情做好,并且尽最大可能把它做得尽善尽美。若如此,此生也算不虚度?人生也算不枉然?

陈 波

2009年2月14日

于京郊博雅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