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谁有关于语文成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谢谢

谁有关于语文成语研究性学习的论文,谢谢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向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转化,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研究性的语文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量、课程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各有差异。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 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载体,挖掘人文内涵,特别要结合教材,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适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精美的词语。如果研究性题目是“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这种精神与他的人格气质相符吗?”这样的研究题目,就能够深化主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成语是中文的“国粹”,具有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意蕴。教师应大力开发这笔宝贵资源。学了课文《成语新编》后,可设计富有小论文特色的题目,让学生从脑海中、从成语词典的索引中,提取相关内容的成语,加以概括、归纳、分析,以求有所发现。如《成语中的修辞》、《寓言与成语》、《小成语大道理》等。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题目是课文学习的延伸和深化。学了课文《刘姥姥游赏大观园》,就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写出“环境与人物性格”等研究性文章。 二、注重多学科的结合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要引进或隐含其他学科知识的信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语文角度解决问题。文、史、政本是一家,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学问都离不开语文,语言文字(包括古汉语、外语)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修养既表现人的文化修养,也表现人的思维能力与思维状况。任何学问又都离不开历史,可以说无史难以言学,语文学科更是如此。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不一定能力强。知识仅仅是一种工具,只有从不同角度运用它,它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文、史各科知识量的积累,更要想方设法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使之在组合运动的撞击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发挥知识整体功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个人的培养成材,不应仅限于他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还要看他是否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精神。在教学中应力求把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统一到“人文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要做到文史结合、文史政结合。 文、史、政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主要几点: 1.学习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记录着先人的心路历程,记录着先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每篇文学作品都烙下了历史的印记,同时将汉语的特点运用发挥到极致。古代文学名篇巨著,历经千百年依然熠熠生辉,除了其超凡的艺术魅力外,还在于作品本身折射出强烈的伦理道德之光,闪烁着耀人眼目的人格美。历史知识和意识、古典文学修养,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应该而且值得汲取的养分。 2.探讨历史题材影视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如《甲午风云》、《林则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以历史真实为准则的史书与进行过文学加工后的历史小说是有区别的。中国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或取材于历史,却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一些文学加工和虚构,实中带虚,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弄清哪些基本上尊重历史,哪些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虚构和夸张,如何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其历史价值、史资价值、文学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定。 3.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如精美的古代建筑、历史遗址、革命遗址等。学习《晋祠》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文物名胜并写出研究性的相关小论文;学了《西湖的绿》这篇课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乘船环城游嘉兴,写《水乡的船》、《嘉兴的桥》等小论文。语文走向了社会,通过调查研究,学生提高了人生价值观,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进步,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不怎么“标准”的学生发言往往可能孕育着巨大的创见性和独特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模糊性较强的语言学科,课堂中应更多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体会”“作出你的评价,提出你的见解”,适时适度地暗示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标准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只有优劣没有对错”等等,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情境。这当然需要教师的教学底蕴和教学机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而乐意地倾听学生,并作出最可能多的“智慧性行动”。这是值得我们去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后,让学生对“月”进行思考,就具有探究发现的乐趣。中秋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月圆时家庭团圆,***同赏月,已成社会风俗。《水调歌头》以“月”贯穿全词,其间既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咏月诗中“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同时又将前人关于月亮的美丽的神话传说,巧妙地提炼熔铸,使这些神话和传说,无不与作者当时的感情变化、心态跌宕相契合,人与月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两句,道出了人们企盼亲人团聚,***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而且表达得最为明白最为优美,因而获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由衷的喜爱。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月”的诗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张九龄《望月抒怀》的 “海上生明月,无涯***此时”等,试再举出数例,然后想一想,“月”在诗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学生若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不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及终身学习的技能,也让他们通过内化、整合和主体建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转知识为智能,转智能为德行,那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就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