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端午节香包的寓意

端午节香包的寓意

问题一:端午节送香包的意义?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

问题二:端午佩香囊有什么寓意吗?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玲珑可爱。

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现在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袋的习俗。

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香袋有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也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界对传统香袋的配方进行研究,作了许多药理试验,表明这种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不断 *** 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

现在,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让儿童经常将香囊(袋)置于衣兜、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

问题三:端午节的福袋的寓意 叫香包吧。

端午节戴香包,可以祛邪祈福。香包,又称为香囊、香袋、荷包等,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节香包选用的中草药具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多数中药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避邪驱瘟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 *** 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经常将香包放在衣兜、枕旁,可预防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思。

问题四: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色线 香包有什么含义 粽子有什么含义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丁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问题五:香包怎么戴啊?有什么象征意义啊?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人们熟悉《白蛇传》的白娘子,就是因为经不起许仙的劝诱,喝了雄黄酒才显露了原形的。其实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后,这个记载被美国人W?爱伯哈德拿去,在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就这段记载作了如下说明:“黄帝部族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派人前去讨教医治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俩戴在身,结果病治好了。”这一说法倒也有科学的道理。在远古时代,广成子其人既是巫师又是医生,可见香包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要说香包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许多地方都盛产,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问题六: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回答者: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

问题七:荷包在端午节有什么寓意?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其寓意主要在内容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玲珑夺目。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问题八:端午节为什么要戴香囊 驱灾 辟邪 一般香包或五彩线从端午那天开始带 带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 然后取下丢掉。寓意是让大雨冲走晦气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