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粮经比的关于“粮经比”内涵的探索

粮经比的关于“粮经比”内涵的探索

“粮经比”概念的提出和广泛使用是人们追求土地种植效益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一定时期种植业的状况,但作为一个反映经济利益效率的概念也存在局限性。

1.“粮经比”概念的积极意义

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人们在耕地上种植各种作物,首先是为了获取直接供人类食用的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要从耕地上得到各种直接和间接供人类消费的产品,人们要想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衡量种植业发展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能生产出多少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农产品,在保证粮食供给水平的前提下,提供的其他农产品越多,耕地的效益就越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粮经比”这个概念是对片面强调粮食、忽视人们的多种需求这种偏向的纠正,对促进各种经济作物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村收入有着积极的意义。

2.“粮经比”概念的不足

(1)经济作物界定的模糊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国栽培作物种植资料十分丰富。现有高等植物300多科,2980多属,3万多种,其中人工栽培的作物有近1万种,传统的分类体系把它们划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按《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的解释,粮食作物一般指用作人类主食的作物,经济作物一般指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的作物,按其用途又分为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药用植物等等。

《中国农业年鉴》(2000年)把作物划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三大类,粮食作物包含谷物,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包含棉花、油料(含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胡麻等),麻类(含黄麻、红麻、苎麻、亚麻等)烟叶、糖料(含甘蔗、甜菜等等)和药材,其他作物包含蔬菜、瓜果和其他。《中国农业年鉴》对水果、干果、热带作物(如橡胶、胡椒等)的种植面积均不计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

《当代中国的农业》把农作物分为:食用植物(又分直接食用植物,如粮、油、糖、菜、果、饮料植物和间接食用植物指牲畜饲料),工业用植物(含纤维、橡胶、树胶、芳香油、鞣质、色素、编织植物等),环保植物(含观赏、固沙植物)和种质植物五大类。

由于经济作物外延很宽,种类繁多,在测算“粮经比”的时候就存在着不同的口径。前引《云南农业地理》在计算粮经比时,说明经济作物是“指除粮食、饲料,绿肥以外的各种农作物”,还“包括部分木本经济林木”(如蚕桑),这是一个“宽”的口径,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年鉴》(2000)在经济作物的范畴里,除去了蔬菜、瓜果类,当然更不含水果、蚕桑、热作等,是一个“窄”的口径。钱德三在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种植业结构时,也使用这一口径。还有大量存在于两者之间的。

现行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农业统计报表体系里,没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明确划分。农作物播种面积是由粮豆、纤维、糖料、油料、烟叶、药材、蔬菜(含瓜果)绿肥、饲料等组成的,水果,干果、蚕桑、竹藤都不统计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之中。

经济作物界定的模糊也就带来“粮经比”计算的随意性,地区之间缺乏可比性,甚至同一地区年度之间往往因口径不一,也失去可比性,给决策和学术理论研究造成一些困难。

(2)经济作物产值的变异性,造成“粮经比”概念的可利用性下降

人们引入和使用“粮经比”概念,是认为经济作物的产值高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越大,农村经济收入就越高,希望利用“粮经比”概念反映土地的产出效率,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很多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如棉花、糖料、油料、蔬菜、水果都经历过价格大战,农民和农村工作者都面对过某种作物开始种植时价格高,到产品上市时大跌价的情况,大面积推广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粮经比”变化以后,并不一定给农民增加收入,而且经济作物常是鲜活商品,不易贮存,以至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面对“不知是种啥好”的农民提问,建议农民“不知是种啥好,那就还是种粮食”。

从粮食作物这一方面看,确有一些品种,如北方春小麦、南方早籼稻等,因品质不好,缺乏市场,销售困难,但也有一些品种,如优质大米、硬粒小麦、高赖氨酸玉米,菜用型蚕豆等都价格看好,其产值并不低于一些经济作物。

所以粮经(面积)比并不能准确反映种植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实质上表现出在大农业和种植业两个层次的结构调整并不总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可以引入和使用粮经(产值)比,但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多困难,而且误差太大。

3.“粮经比”概念不宜在县级以下使用

“粮经比”作为一种宏观指标,在省、地两级较大面积的基础上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种植结构的变化,为理论学术研究和宏观决策提供一个参数,在注明计算口径的前提下,可用于年度间的比较分析,但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时,就一定要慎重,不宜以它作为一种指标,形成一种“压力”,更不宜在县级以下使用,一个乡、村几千亩耕地测算粮经比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