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皖、鄂、赣3省交界地区,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黄梅戏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黄梅戏的历史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7]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