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任力模型方法的起源和发展
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文中,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二、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它与一个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与绩效关联的有效的或高绩效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联。简单的说,它可以预测一个人在一般的、常见的情境下和在一个持续的、特定的时期内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可预测、可测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胜任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三、胜任力由哪些方面组成
A.个人的胜任力: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B.岗位工作要求: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
C.组织环境:指个人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组织的结构、文化、制度等;
D.岗位胜任力:三部分交集。交集部分是员工最有效的工作行为或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
四、胜任力分类
核心胜任力+职系通用胜任力+专业胜任力
1、核心胜任力:核心能力素质是基于公司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与战略愿景,要求全体员工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
2、职系通用胜任力:是以岗位序列所要求的能力素质。
3、专业胜任力:是某个特定角色和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的能力素质,通常情况下,专业能力素质是针对特定岗位来设定的。
五、胜任力模型架构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其中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等。
胜任力模型通常由4~6项素质要素构成,并且是那些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完成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与个性特征以及对于工作绩效与获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影响的行为(Sanchez,2000)”。
六、胜任力模型构建思维步骤
1、素质研究与开发
选定部门和职位、明晰职位职责、选择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人员、行为事件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信息收集、归类与编码、提炼素质要项、描述素质特征、建立素质模型
2、素质模型评估与确认
确定各组织评估方法与评估依据、对素质模型进行评估与验证、修正并确认各部门/职位素质模型
3、素质模型的应用
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开发、领导力培养、继任者计划
七、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中的关键环节,它将企业战略与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紧密连接,避免脱节。
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如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发展、绩效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