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流行语用文言文怎么说
1、有钱就是任性
投掷千金买一笑,任性乃从骨里傲。
2. 睡 *** 起来嗨
莫将佳期付酣眠,及时行乐醉人间。
3.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言一隅,当以三隅反复之
4、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掘地南山,尘土扬翻。
巧技何寻,齐鲁之班。
“我也是醉了”这类网络语言,只具有比喻义,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或者完全偏离本义,不能对译成文言文。如果按字面翻译成“吾亦醉矣”,就失去了它的比喻义。 再如“酱紫”,本义是“绛红色”,可以译成文言文,但网络语的“酱紫”代指“这样子”,这就无法翻译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将网络语准确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才有可能转译为文言文
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我怎敢转身,见你掌心泪痕,断了我心中安稳,你的萧瑟爱恨。
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
情字何用?不如倾国玲珑,不如倾城花容。还君一梦中。
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尘世三千繁华,我且与酒拜桃花,任尔金玉琳琅良驹成双,不敌我眉间红豆朱砂。
我书读的少,你别骗我
我日日美梦渡黄粱,君挥袖纸上画江山,那日踏碎长安诗词沉香,原来不过是一场镜中花。
我去写张卷子冷静一下
红尘三千墨,不如卷上繁华皆凉薄,一字一成酌。
我也是醉了
我自倾杯思卿妆,一杯凉,两杯霜。
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君爱半壁江山半壁锦色,卿爱半醒浮生半醉山河。陌路交错,谁又能千语道破,悲欢离合。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月笼人家,沉香入画。那个少年还是眉间点砂,我却归隐佛刹,不覆芳华。
帮汪峰上头条
君有志震四方,奈何命薄凄凉,难敌这秀才三千,拱手焚香,谁许我一场浮生不朽,命格无双,头条王座。
不作就不会死
上瑶楼台皆仙色,怎耐偏登极乐,坠佛入魔。
*** 丝
琼梦犹似多情,醒后万事空镜,一身薄命。
累觉不爱
直道风月了无意,却是相思不可弃。
高富帅
乱世繁华,谁白衣饮茶?弹指一刹,便是香车宝马,也是玲珑天下。
给力
山河拱手,只为换你一笑明眸,与你白头。
白富美
浮生红妆,万里无疆卿似月下海棠,风华无双,命格琳琅。
如果爱,请深爱
只求一人心,一百年等待,一百年相许,一百年风雨,看朝夕烟暮,同葬黄土。
2. 文言文字词解释 语字用法详细字义--------------------------------------------------------------------------------◎ 语语 yǔ〈动〉(1) (形声。
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2) 同本义 [discuss;talk about;ment;argue;debate]语,论也。
——《说文》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
传:“论难曰语。”旦日,卒中往往语。
——《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4) 交谈,说话 [speak;say;talk]语,言也。——《广雅》语使能也。
——《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既歌而语。可与晤语。
——《诗·陈风·东门之池》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
即说所该说的话)(7) 鸟兽虫类鸣叫 [cry;chirp;roar]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词性变化--------------------------------------------------------------------------------◎ 语语 yǔ〈名〉(1) 说的话 [spoken language;word]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汉书·李广苏建传》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齐君之语偷。
——《左传·文公十七年》(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idiom;set phrase;proverb;saying]。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4) 词语 [word]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6) 语言 [language]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
——《孟子·滕文公下》(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
如:目语;手语;灯语(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term used in *** ysis of sentences]。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10) 另见 yù常用词组--------------------------------------------------------------------------------◎ 语病 yǔbìng[faulty formulation] 语文中措词失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 语词 yǔcí(1) [words and phrases]∶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2) [predicate]∶逻辑学名词,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具有意义可用来代表事物的最小的词,文法学名词。
今多称为“述语”或“谓语”◎ 语调 yǔdiào[intonation]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 语法 yǔfǎ[grammar] 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语锋 yǔfēng[thread of discourse] 话锋◎ 语感 yǔgǎn(1) [sense of language](2) 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3) 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 语画 yǔhuà[word picture] 用语言文字所作的逼真或生动的描述◎ 语汇 yǔhuì[vocabulary] 语言中词汇和短语的统称◎ 语境 yǔjìng[context] 语言环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语句 yǔjù[sentence] 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连的一组词构成,表达一种主张、疑问、命令、愿望或感叹◎ 语类楚声 yǔlèichǔshēng[seem like the language of Chu Land] 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语录 yǔlù[book of quotations;quotation] 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语气 yǔqì(1) [tone;manner of speaking]∶说话的口气用友好的语气说(2) [mood]∶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 语声 yǔshēng[language] 说话的声音◎ 语失 yǔshī[make an indiscreet] 失言;失口言多语失◎ 语素 yǔsù[word element;morpheme] 词素。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如:“语”、“员”、“葫芦”、“坦克”、“托拉斯”、“布尔什维克”◎ 语态 yǔtài[voice] 动词特定的形式或特殊的转意方法,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被动语态◎ 语文 yǔwén(1)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语文和文学的简称(2) [Chinese as a subject of study ]∶语言和文字他的语文程度怎样?◎ 语无伦次 yǔwúlúncì[speak incoherently;babble like an idiot] 话说得颠三倒四,言语没有条理层次◎ 语系 yǔxì[language family] 有***。
3. 求文言文日常用语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4. 古文常用语翻译〔1〕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
〔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
〔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
〔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
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
〔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
指五柳先生。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里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戎”只见于《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昂”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
和第一人称代词一样,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差异。“尔”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用“尔”称代对方,用“我”称代己方。 “汝(女)”与“馀(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
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关系亲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献里比较少见,《庄子》和汉代的《史记》里用得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个变体。
成语典故:头悬梁,锥刺骨——苏秦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焚书坑儒——秦始皇 韦编三绝——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商鞅变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东施效颦——西施 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叶公好龙、杯弓蛇影等等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 唇亡齿寒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国兴灭掉虞国,晋国给虢国国君千里马和玉璧想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可虢君却一口答应,结果被晋国把虞国和虢国都灭掉了。 这个成语比喻关细密切,利害相关。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东施效颦——西施围魏救赵 唇亡齿寒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 3、围魏救赵——孙膑 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5、完壁归赵——蔺相如 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
5.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词语你好!!!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