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经典成语 - 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差别是什么?

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差别是什么?

一、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差别

1.表现形式的差异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有两大表现形式:一是具象写实,其表现形式的特点是: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始终遵循科学精神,崇尚客观,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不能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我们可以从德国画家丢勒的版画作品《利用网格研究透视现象》和大师达?芬奇的关于人体解剖的素描作品《Drawing of a Woman's Torso》(1503-04)小窥一斑。二是抽象,其表现形式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表现形式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 当然抽象主义起步稍晚一些,我们可以从法国画家康定斯基的代表作品《红、黄、蓝》及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代表作品《色彩构图A》中有所体会。

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介于西方绘画的具象与抽象形式之间,既不把自然的真实再现与模拟作为自己的目的,又不以脱离生活的夸张与变形作为追求。绘画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 我们可以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马远《踏歌图》、徐渭的《黄甲图》中体会到一种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2. 审美追求上的差异

中西方对于绘画的目的和审美追求在早期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西方绘画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行,将绘画艺术当作科学,重视透视法、解剖学的研究。直到19世纪末,西方的绘画作品大部分都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对象为主。我们纵观19世纪前的外国美术史,不管其作品表现体裁取自神话或生活,表现出的内容都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托的,并且达到一种超出生活的精练,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而中国传统绘画则从魏晋时期开始,由“形似”逐渐转向追求“神似”,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中国画家认为“形似”不一定能达到“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描绘可以更加灵活、更加夸张,强调绘画应把“神似”放在首位,而不必一味追求“形似”。 五代时期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梁楷的《六祖斫竹图》、《李白诗意》、《布袋和尚》等诸多作品人物形象都极具夸张,特别是梁楷用减笔法画人物,意境极高,达到神似。

3. 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是运用线条和笔墨,塑造成点线结构的艺术形象;对于神似和写意,笔墨可谓极佳的表现手法。中国绘画采用的是软毫毛笔和水质颜料。毛笔擅长于线条的创造。利用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画出长短粗细、轻重疾徐、繁简虚实、刚柔润枯的各种线条。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尤为重视毛笔的材质和线条的力度,如“吴带当风,曹衣入水。’’即说明不同画家通过线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特别到了宋代以后,画家们更加重视线条的表现手法,线条愈加程式化,到后来更有了“十八描”之细化,同样,中国传统绘画也很重视笔墨的变化,画家们通过自己的不断总结,总结为墨分五彩:焦墨、浓墨、淡墨、清墨、宿墨。同时又总结出用墨方法: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宿墨法、积墨法等。足见中国传统绘画对线条和笔墨的重视。

西方油画则采用的是猪鬃笔,与油质颜料相配合,粘稠的油质颜料拙于表现线条,哪怕是一二十厘米的短线条,也往往需数笔完成,这种涂抹式的作画方法很难产生中国画的那种流畅感,倒是适于团块的表现。而且油质颜料的覆盖力强,落笔之后可以进行多次修改和长时间的创作,这样可以把不同时间的情感信息逐渐输入到同一画面中去。与中国画的一气呵成的流畅性不同,西方油画是审美意向的积累和叠加。 西方绘画认为现实不存在真正的线,客观物象都是由无数多的点和线构成的面,线即是面的折面的光线映射,故更重视通过有力的短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光线和冷暖的变化来画家心中的物象,更贴近大众的视觉感受。文艺复兴前期的绘画还有线条的痕迹到了达芬奇时至以后的绘画都克服了线条的出现,更重视绘画的厚重感和立体感,也是中国绘画所不能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