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字康熙字典9划。
贞(拼音:zhē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贞最早和“鼎”是同一字,“鼎”在卜辞借用为贞卜的贞。后来在“鼎”的基础上加“卜”分化出“贞”。“贞”后来又假借为“坚贞”或“有操守”之义,如:坚贞不屈。
另外,在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压迫妇女的道德观念,专指妇女不能改嫁为“贞”,就是所谓“贞节”。“贞”最早与“鼎”同字,“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也是一种礼器。甲骨文的“鼎”就是对这一类器物的描摹。
甲骨文中鼎字大量地被借用作贞,其前辞的固定格式“某某卜某贞”、“某某卜贞”、“某某卜,在某贞”等都离不开贞。为了区别这一用法,后期甲骨文在“鼎”的基础上加上“卜”造了“鼑(贞)”字,《说文解字》:“贞,卜问也……一曰,鼎省声”。
明显见《说文》所引京房说带出部分贞字正确的演化线索,弥足珍贵。“鼑(贞)”字最先见于商代,就是在鼎上加上形旁卜,此后西周甲骨文、金文、春秋金文都接受了此种结构。战国时主流结构的最大变化是声旁鼎远离象形,简化,下部的构件由原来的“鼎”变成“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