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古文《与朱元思书》
直:
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笔直
《五柳先生传》
其:
亲旧知其如此:
其言兹若至俦乎:
以:
因以为号焉:把
以此自终:评借
《送东阳马生序》
之:
佛之怠:代词,做宾语前置
走送之:
益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达
我就只知道这么多了,这些是 老师说的其他的没说到
笔记没做。
2. 文言文一词多义“乃 ”在中学课文中的意义及例句: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说”的一词多义说shuō shuì yuè tuō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说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说 shuō 部首笔画 部首:讠 部外笔画:7 总笔画:9 五笔86:YUKQ 五笔98:YUKQ 仓颉:IVCRU 笔顺编号:454325135 四角号码:387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BF4 基本字义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
~明。演~。
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
“合”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言,兑( duì)声。
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 同本义 [explain;speak;talk;say]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
——《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
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
——《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
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speak;talk;say]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ment on;discuss;talk about] 说,论也。
——《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
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advise;scold] 六曰说。——《周礼·太祝》。
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introduce]。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believe]。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 1. 学说;观点;言论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inference]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storytelling]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shuì;yuè 常用词组 1. 说白 shuōbái [soliloquy;spoken part in an opera] 戏曲、歌剧不唱的台词 2. 说不得 shuōbude [unspeakable] 〈方〉∶免不了,不得不 事情已经如此,说不得亲自走一趟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红楼梦》 3. 说不定 shuōbudìng [maybe] 也许 他说不定已经走了 4. 说不过去 shuō bu guòqù [unacceptable to one's sense of propriety of justice] 不合情理;无法交代 5. 说不来 shuōbulái (1) [unable to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双方感情不一致,谈话不投机 (2) [unable to speak] 〈方〉∶不知怎么说 6. 说不上 shuōbushàng (1) [cannot say]∶因了解不够、认识不清而不能具体地说出来 他也说不上问题在哪儿 (2) [not worth mentioning]∶因不成理由或不可靠而不值得提起 说不上什么史料价值 7. 说长道短 shuōcháng-dàoduǎn [talk irresponsibly] 评论他人的好坏是非 兀谁在你面前说长道短来?——《古今小说》 他就喜欢背着别人说长道短,搬弄是非 8. 说唱 shuōchàng [a genre of popular entertainment consisting mainly of talking and singing] 曲艺的一种形式,有说有唱 9. 说穿 shuōchuān [reveal] 把内情、实情说得十分明白 一句话说穿 10. 说辞 shuōcí [excuses;grounds of a plea] 推辞或辩解的理由 11. 说错 shuōcuò (1) [missay]∶说得不对 (2) [misspeak]∶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好或不全 他把自己的意思说错了,因为他没花时间好好想一想 12. 说大话 shuō dà。
4. 古文一词多义: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我查了字典希望对你有帮助~: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设。
4,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或者命令。
5,形容词词头。
5. 古代文言文一词多义兵1。
兵器,武器 兵,械也。--《说文》2。
军队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3。
士卒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4。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5。
用兵策略,战略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6。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乘:1。
读shèng,计量单位,一车四匹马拉叫"一乘" 千乘之国2。车兵 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左传》3。凭持;依仗 因利乘便。
汉·贾谊《过秦论》4。趁;利用(机会等)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
汉·贾谊《治安策》5。驱马驾车;驾驭 乘肥马,衣轻裘。
《论语·雍也》6。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
清·姚鼐《登泰山记》7。交错(出现)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汉·贾谊《论积贮疏》从:1。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2。
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3。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4。
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5。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6。
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当: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2。
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 今当远离《出师表》4。
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
抵挡 锐不可当故1。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2。
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3。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4。
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1。解体,离散 恐天下解也。
《汉书》2。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3。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
《战国策·燕策》4。解开 解带为城。
《墨子·公输》5。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唐·韩愈《师说》6。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7。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8。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
《南史》9。剖开 庖丁解牛10。
调和 排忧解难绝:1。停,没有 群响毕绝2。
没有出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极 以为妙绝4。
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5。断 往来而不绝者属:1。
类 忠之属也《曹亏论战》2。侪、辈 徒属皆曰《陈涉世家》3。
管辖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4。相同、相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5。
通“嘱”,嘱托 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遗:1。丢失的,遗失之物 道不拾遗。
--《史记·商君列传》2。死去的人留下的 深追先帝遗诏3。
读wei(四声)留给,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为陛下4。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5。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6。遗忘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7。遗留 因遗策。
--汉·贾谊《过秦论》族:1。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书·尧典》。2。
箭头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说文》。3。
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4。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5。
灭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6。
丛聚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7。
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何:1。什么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怎么样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3。
通"荷"。背,扛,担。
4。副词 开国何茫然《蜀道难》5。
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6。
谁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7。
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论语》8。盘问,诘问 陈列兵而谁何。
--《史记·秦皇纪》9。通诃(呵)”谴责;呵斥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
《新唐书》10。甚;多么 水何澹澹。
曹操《步出夏门行》11。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乎:1。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2。
相当于“吗” 可乎。--《列子·汤问》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
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左传》6。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韩非子》7。于;在 今虽死乎此。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8。从 叫嚣乎东西。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9。因为;由于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荀子》10。按照;根据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礼记》11。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
--宋·周敦颐《爱莲说》12。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汝识之乎 呼,终于完了~。
6.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多文言文词语是一词多义的.解释下例词语在句子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食: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件)至:礼愈至(全,周到) 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 争高直指(不弯曲)。
7. 文言文 一词多义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张衡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于(一)介词。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在。
方面)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济世。